欲解锂电技术困局 万向收购风波
导读: 在海外对中国企业收购高度敏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万向集团把收购触角伸向美国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企业A123,势必会引发不少质疑与阻挠,事实上,美国已有政界人士公开反对。
由于一则“万向集团拟出资4.5亿美元收购美国A123 Systems(以下简称A123)”的消息,万向集团持股超过五成的万向钱潮应声涨停。
尽管尚未收购成功,万向集团的电动汽车业务也并未注入上市公司,但这条消息还是令资本市场颇为兴奋。
在海外对中国企业收购高度敏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万向集团把收购触角伸向美国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企业A123,势必会引发不少质疑与阻挠,事实上,美国已有政界人士公开反对。
不管万向集团最终能否把A123揽入囊中,这一事件都引发了两方面的话题:一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融资手段灵活且便利的国家,一家公认技术先进的动力电池企业为何会“玩”不下去?二是万向等在电动车研发起步不算晚、投入也不小的中国企业,为何时至今日还要通过购买外来技术以实现突破,仅靠自主研发为何不能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A123的困境
8月8日,A123公司称已与万向集团达成协议,万向集团将向其注资至多4.5亿美元以获得80%的股权,公司希望通过与万向结盟将帮助其维持运营,并增加公司进入中国日渐增长的电动汽车和电网能源储存市场的机会。
随后,万向集团新闻发言人莫晓平在电话中确认,万向集团确有计划收购A123,但现在属于敏感时期,对于收购细节以及A123后续发展问题不便回答。
对于国内汽车圈人士而言,A123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009年年底,上汽集团宣布将与A123以51:49股比合资成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专注开发、组装和销售动力电池产品。今年3月,上汽集团与美国A123系统公司再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关键零部件——电池电芯业务方面的合作。
自那时起,A123这家名字颇为特别的公司以及其创业历程就开始逐渐在中国汽车圈内传播。公开报道资料显示,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其成立背景也和众多美国创新型公司颇为类似,技术研发人员与寻找新项目的投资人一拍即合。
2001年初,一位26岁,名叫里奥·富洛普(Rio Fulop)的委内瑞拉企业家,主动找到了 MIT材料科学教授蒋业明(Yet-Ming Chiang)。富洛普已建立了三家风险投资公司,希望有人帮他创建一家电池公司,而他了解到蒋正在从事一项涉及纳米技术的电池研究。当年秋天,富洛普、蒋以及蒋先前在风险投资中认识的巴特·赖利(Bart Riley) 共同建立了A123 Syetems公司。
这家以研发储存能量更高、成本更低的动力电池的创新企业很快便引起摩托罗拉等对便携式充电电池很感兴趣的大公司以及投资机构的关注。到2006年前后,A123 的电池产量就达到了每年数百万块。随后,这家公司把眼光投向更具挑战性的车用动力电池上,与其他便携电子产品提供的动力电池相比,车用动力电池要求能量更强、安全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2006年,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也主动找到A123,希望其为通用正在研发的电动车Volt提供电池。通用等大公司的关注,使得A123很快成为美国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企业。奥巴马政府将其视为绿色就业革命的典范。2009年,美国政府向其拨款2.49亿美元,支持其研发锂离子电池项目。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推荐专题
-
10 首批新能源车电池面临退役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