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锂电实力浮出水面:电动汽车竞争日本胜算几何?
笔者参加了2月上旬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会议“AABC(Advanced Automotive Battery Conference)”。AABC是车载二次电池领域比较专业的国际会议,2014年约有500人参加。另外,第5届日本国际二次电池展也于2月底在东京有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加上并设的展会共有6.7万多人到场。
由此可以看出车载二次电池相关技术已成为热门。其背景是,世界各国纷纷都在强化二氧化碳排放规定。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ZEV(零排放车辆)法案、欧洲的二氧化碳法案、中国的环境法规今后都将更为严格。
作为应对排放规定的有效措施,大型汽车厂商对混合动力车(HEV)和纯电动汽车(EV)等电动车辆寄予厚望,各公司都在拼命推进开发。以前表现不积极的大型汽车厂商今后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不及时应对这一系列的环境法案,甚至可能会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例如,美国ZEV法案此前的对象汽车厂商为美国的通用汽车(GM)、福特汽车、克莱斯勒(现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以及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汽车6家公司。但从2018年开始,大众、宝马、戴姆勒、马自达、现代集团也将成为适用对象。这些后来追加的对象企业今后自然也会加快电动车辆的开发。
多种多样的电动车辆
电动车辆可以根据采用的技术分成几类。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EV(纯电动汽车)。HEV自丰田1997年推出“普锐斯”以来已经过去了15年多,现在进入了普及期。丰田绝对是该领域的龙头老大,而本田也颇具竞争力。美国厂商中,福特在大力推进HEV的开发,但与日本厂商还相距甚远。HEV的市场渗透率在电动车辆中也非常高,今后欧洲厂商也将积极开发HEV。
再来回顾一下EV的市场动向,EV在2012年以前市场评价较低,日产的“LEAF”(聆风)和三菱的“i-MiEV”一直在苦苦支撑。原因是无法解决续航距离短、充电时间长、价格又过高的课题。
到2013年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美国,日产LEAF的经济效益受到好评,市场认知度逐渐提高。从2013年年底开始,LEAF在美国一直以每月1000辆的速度销售。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乔治亚电力等电力公司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为主提供的支持好像发挥了作用。
业绩更为出色的,是美国硅谷的风险企业特斯拉汽车。该公司的EV“Model S”官方公开的续航距离是日本厂商的2倍以上——483km。该车采用跑车的车身设计,能提供让消费者“坐一次还想再坐”的价值。该车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的销量为每周200辆,销售额大约1.2亿元。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