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亏损烧钱扩产换增长,瑞普兰钧这局值吗?

2025-04-07 13:48
零碳知识局
关注

先入东南亚,再取欧洲。

 撰文 |许峰廿

 出品 |零碳知识局

青山系锂电池公司瑞浦兰钧已经连亏六年,现在又将成为去年亏损额最高的电池生产商。

近日,瑞浦兰钧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77.96亿元,同比增长29.4%,公司净亏损虽然尚未扭转,但已收窄至13.53亿元,较上一年亏损规模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整体毛利率由2.5%提升至4.1%。

分业务来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是公司两大核心板块,二者收入合计占总营收约82.3%。其中动力电池业务收入达73.84亿元,同比大涨逾70%,成为推动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引擎;储能电池业务收入达72.59亿元,增速放缓。2024年,公司共计销售锂电池产品43.71GWh,同比大幅增长124.4%。

尽管收入与销量持续增长,瑞浦兰钧的扭亏之路依旧漫长。公司已连续亏损六年,虽从2023年的14.72亿元亏损收窄至2024年的13.53亿元,但距离“止血”仍有不小的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市场竞争和价格战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新建产线、海外扩张与高研发投入的同步进行也对现金流及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亏损不停、扩张不止

2024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价格普遍走低,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阶段。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同比增速已从2022年的71.8%降至2024年的27.2%。

储能电芯价格从2023年初约0.9元/Wh—1.0元/Wh,骤降至当下不足0.4元/Wh,不少同行相继开展“价格战”。

这样的背景下,瑞浦兰钧在提升销量的同时,单位销售价格也显著承压。加之海外市场开拓投入增加,公司动力电池毛利率下降至2.5%,储能电池毛利率也只有5.4%,和宁德时代超20%的毛利相形见绌,也比不上排名相近的中创新航15.9%的毛利。仍然难以摆脱亏损境地也就不奇怪了。

即便是这样,瑞普兰钧依然奉行扩张的策略。一边持续加大对产能建设的投入,一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对高质量产能需求的不断扩大,瑞浦兰钧仅依靠已募集资金难以满足后续巨额资本开支需求。年报信息显示,公司IPO所筹20亿元已消耗近半。面对“资金缺口”,公司或将更多地借助银行贷款、定增、债券发行等方式加以支持。

2024年10月18日,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提交H股全流通备案申请,希望将约5.67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换成H股上市流通,以期通过更灵活的资本运作实现融资。

根据公司规划,截至2023年底,瑞浦兰钧总产能为62GWh,预计2025年产能将超过150GWh,2026年产能将达到200GWh。

但是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的设计产能只有74GWh,反映出公司正处于产能加速扩张与持续亏损之间的艰难权衡:

一方面,需要通过迅速扩张来提升市场份额与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高强度资本开支与尚未扭转的亏损局面,使其面临“增产烧钱”与“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

“有些企业为了扩产而扩产,而我们一方面要完成合理的布局,另一方面扩产的前提条件是产线要达到一定条件——当产线利用率低于75%时,我们没有理由建新产线。”董事长曹辉接受21财经采访时表示。

即便是按照曹辉的说法,瑞普兰钧有充足的理由融资扩产,但烧钱的地方绝不只有扩产和海外市场。

在电池技术迭代愈发迅速的大背景下,瑞浦兰钧亦不遗余力地加码研发。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7.79亿元,占营收比重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虽然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仍处行业前列)。

从公司披露的技术储备来看,既有磷酸锰铁锂(LMFP)的潜力布局,也在进行半固态、全固态等前瞻性电池技术的研发。报告期内,公司推出新一代“问顶”系列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兼具,亦为后续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项目的应用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加快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母公司青山集团在资源、资金上为瑞浦兰钧保驾护航的作用依旧突出。根据年报披露信息,公司于2024年6月20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大幅提高与青山集团的关联交易上限。

最初签署时2024年及2025年的交易上限各为1.95亿元人民币,现在已将上限修订为:

2024年:13.06亿元人民币,2025年:16.42亿元人民币,2026年:31.90亿元人民币(新增年度上限)。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关联交易实际发生金额约为7.662亿元人民币。

这一动作意味着,在外部融资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瑞浦兰钧依旧需仰赖控股公司乃至更广泛股东网络的“资本输血”,才能在电池版图扩张中继续前进。

外扩张的雄心与暗礁

瑞普兰钧是较早出海的中国储能企业,而且目标投射在了上游资源端。

在全球新能源需求高涨、供应链重塑和地缘经济复杂化的背景下,瑞浦兰钧瞄准了具有镍、钴等关键金属资源优势的印尼。公司已投资在印尼建设电池制造基地,一期项目预计可实现8GWh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及系统产能。

母公司青山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与金属镍生产商,在印尼拥有丰富的渠道与原材料资源,并在当地建有成熟的产业园区。

借力青山,瑞浦兰钧在印尼进行“上游原料—中游电池—下游应用”全产业链协同成为可能。当地政府近年来也不断出台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为包括电池生产在内的全球企业提供投资便利、税收优惠及部分基建支持。

对于瑞浦兰钧而言,印尼项目不仅可以缓解原材料供应紧张、降低部分生产成本,也能为其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及全球其他市场提供地理与物流上的先机。

早在2022下半年,瑞浦兰钧开发的高镍半固态电池已经送样欧洲一家豪车品牌,进行地面测试和跑车试验。

2024年,公司与多家海外企业(如Powin、Vena Energy等)签署储能订单,并为澳洲Waratah Super Battery Site供应电池,印尼基地的投产将为后续供货及服务提供更多弹性。

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达10.51亿元,同比暴增526.65%;而到2024年扩大至26.63亿元,同比增长153.4%。在电池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海外市场无疑是瑞浦兰钧寻求利润和规模突破的关键“第二曲线”。

曹辉对海外市场非常重视:“海外我们必须得去,这是全球化的重要一环,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的光伏一样,80%到90%的产能都留在中国国内,这不太现实。不过,我们走出去也要考虑诸多风险,包括美国、欧洲碳补贴都对我们有冲击。我们第一步大概率会考虑东南亚,第二步会考虑欧洲。”

确如曹辉所说,除了东南亚,瑞浦兰钧也在欧洲与北美不断扩大布局:欧洲子公司于2023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正式启动,2024年4月又与海外知名储能集成商Powin二度签约,9月美国子公司在号称“南加州硅谷”的尔湾市正式开业。可以预期,随着项目逐步落地与客户资源的积累,海外业务占比还会进一步攀升。

瑞浦兰钧的户储业务能快速崛起,就是因为抓住了2022年之后欧洲能源危机的窗口期。有一套性价比+交付效率兼具的产品体系,最终联手艾罗能源,瑞普兰钧在海外储能热潮中赢得了“第一波吃螃蟹”的红利。

然而,走出去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相比国内或成熟市场,印尼在政治环境与投资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虽然当地政府近年对锂电产业链投资趋向友好,但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等仍处于建设期,能否满足规模化、自动化制造的高要求值得关注。

再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也给跨国企业在资源开采与合作运营方面增添隐患。任何关键零部件或供应链的瓶颈都可能成为企业在海外布局中的“隐形炸弹”。

在海外扩张的背景下,瑞浦兰钧内部也正经历高层换防。具有逾20年锂电从业经历的“老将”曹辉卸任总裁,由年仅36岁的冯挺接替担纲。

冯挺此前在投资圈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管理与投资经验,他更为年轻、更加熟悉现代资本运作模式。在瑞浦兰钧尚处亏损阶段、对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当下,一位熟悉金融与并购的总裁或许有助于公司在海外扩张和多元融资上寻找新的突破路径。

另一方面,冯挺亦是实控人项光达的女婿,此番人事调整多少折射了公司家族背景下“生意传承”的考量。

尽管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并未完全避开卷价格的压力,公司自2022年起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延续低价策略,向海外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海外销售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51.5%下降至2021年的50.0%,再到2022年的10.3%。

在国内市场竞争红海化、海外市场发力成为新增长点的背景下,“扩产+融资+技术升级”三管齐下是瑞浦兰钧必须走的路径。

面对不容乐观的钢铁行情,母公司青山集团的“后盾”作用也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但至少在短期内,青山集团所提供的资源、渠道以及在镍矿领域的优势能继续为瑞浦兰钧输血。

若能借此窗口期稳住产能、保持技术领先并拓展更广泛且高毛利率的海外业务,瑞浦兰钧有望在动储领域形成更有力的竞争壁垒。

       原文标题 : 亏损烧钱扩产换增长,瑞普兰钧这局值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