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如何看待电池再制造业务?

了解到,国内已经有企业在从事或者尝试布局电池再制造的业务了。

其实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业务,在传统零部件行业,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前后桥等传统的“五大总成”行业已经发展了大几十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但是在电池行业,电池的再制造还是一个很新生的事物。
再制造,这三个字重点则落在后面两个字“制造”上面。制造意味着需要经过原型新品一样的工艺流程,包括来料检验,装配,测试等流程,且下线时的质量不低于原型新品的质量。

在当前的电池行业,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了电池回收业务。通过电池的回收,从回收环节中的"black mass"里提取能重复利用的关键原材料,比如金属镍,钴,锂。将这些金属再重新用于电芯的制造,既能降低制造成本,也能增强电芯制造原材料供应稳定性。

但是对于电池的再制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无论是传统零部件还是动力电池,再制造完全有别于产品的维修,翻新和回收。

上图是再制造业务的一个循环路径图。在前文提到的传统汽车“五大总成”的再制造业务来看,已经有很多数据表明,再制造业务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减少排放80%。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电池再制造业务的具体收益数据(但相信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企业大费周章去布局这个业务)。

但是,就笔者个人观点,电池再制造业务,目前面临如下三大问题:

1)电池再制造业务的收益。因为有别于回收,那么目前一些公司布局的电池再制造业务,只是将生命周期末端的电池模组拆除(容量衰减到80%以下),然后更换新的模组之后,重新进行组装Pack,然后测试下线。

这种业务模式带来的收益与投入的比例,倒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电池Pack系统60%-70%的成本都在电芯端,按照这种模式能重复利用的只是一些结构件和电气件。

除了正常的装配和下线检测设备之外,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购买检测仪器,来检测重复利用的结构件和电气件质量的好坏。比如结构件不可能做破坏性的检测,只能用无损检测的方式。

2)电池再制造业务的货源。再制造业务货源数量的稳定性,决定了电池再制造环节的设备设施利用率,零件的库存周转率。因为再制造业务是一个逆向工程,不能像正常的产品生产,可以靠客户的需求进行原材料的拉动和排产。电池再制造生产,注定是一个离散型,非连续型的。另外货源质量的可靠性和第一次生产数据的可追溯性,也决定了经过再制造流程后电池的质量可靠程度。

3)电池Pack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过去几年电池Pack的形态和技术路线一直处于快速的迭代中。从早期的CMP,到CTP,到现在特斯拉引领的CTC技术路线。不同的技术路线决定了电池再制造环节的可行性高低。

当然目前这三种技术路线都是同时存在的,但笔者看来CTP和CTC的Pack形态,是不适合电池再制造业务的。这意味着从事电池再制造业务的公司只能从CMP形态的Pack着手,因此电池再制造业只能局限于某些产品(比如储能的Pack和部分商用车的Pack),且只能经营较短的时间窗口(因为CMP形态终将会被淘汰)。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1)适合做电池再制造的产品,一定是平台化的,销量多的电池Pack系统(销量多的整车或者储能)产品。

3)最适合做且能持续做电池再制造业务的公司是电池回收企业,比如邦普,格林没,华友钴业等。因为他们兼备电芯回收和电池再制造的能力,能将电池的剩余价值最大化;

4)如果只是将电池再制造业务作为一个短期的盈利业务,最适合的是传统零部件的再制造企业,比如ATC。因为他们有一套成熟的再制造工厂运营系统,同时与一些OEM也经营了较长的业务往来关系。

以上是针对电池再制造业务,个人的一些观点。

       原文标题 : 如何看待电池再制造业务?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