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刘金成:动力业务“显性化”明显,但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三
电池中国:今年亿纬投建了多个大型动力电池项目,尤其是荆门,规划产能超过150GWh,荆门产业基地在亿纬的产业蓝图规划中是处于怎样的位置?
刘金成:你看一下中国地图(指向其办公室中的中国地图),荆门处在国家经济中心的中心。大体上我们以荆门为中心,上到北京,南到广州,西到成都,东到上海,刚好都是1000公里(左右),所以在那里建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对满足交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其一。
我们早期也没有规划这么大的规模。但当地的整个环境,包括人文资源都非常友好,而动力、储能电池需求又很旺盛,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产值)千亿的基地。这个规模其实有很明显的好处,就是供应链跟随着一起来,恩捷、科达利、新宙邦、格林美、中科电气都落户荆门,因而在荆门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池产业链,且这个产业链是强强联合。未来还会有相关联的厂家陆续在那里落户,最终会形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它将成为中国锂电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单元。
第二,我们还有一个培养人才的考量。在荆门建设数百GWh的千亿电池产业集群,可以为亿纬培养人才和干部,未来可以支持我们在其他地区新建工厂。每一个小体量的公司其实都是五脏俱全的,但管理水平不见得能做得好。
电池中国:未来荆门会是亿纬的“黄埔军校”。
刘金成:对,我们也会将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电池中国:今年我们看到亿纬在动力、储能业务上的动作很多,而且动力的收入增长很快,未来在消费、储能和动力这几大业务中会有怎样的侧重?
刘金成:因为我们看到动力、储能巨大的市场潜力,它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甚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了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亿纬尽力扩大自身的能力服务市场,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就扩大这个角度来讲,首先我们是扩大了研发能力。亿纬锂能研究院现在已经有1800人,年底会有2000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13.8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将可支持约3000人的研发队伍。2022年年底,研发队伍预计就达到3000人。我们会在动力、储能电池的各个细分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旨在成为一个有技术影响力的公司。
另外就是积极扩大产能。从过往几年可以看出,亿纬的产品性能、服务得到了市场的信任,动力、储能电池技术水平,一直向着行业头部不断往前进。我们扩大动力、储能电池产能规模,是基于客户和市场需求推动的。
同时,亿纬锂能坚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企业理念,从我们产品拿到的客户订单类型,以及出货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
电池中国:今年电池上游各种材料都在涨价,作为他们最直接的大客户之一,您这边的感受是怎样的?对于上游材料的涨价和供应链布局,亿纬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
刘金成:首先,我觉得上游供应端涨价,是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后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现实,它是合理的。但是我本人并不是特别在意涨价这件事情,其实也没太关心。
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在于你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方面,是不是真正地能够满足动力、储能的要求。
汽车动力电池有它自己本身的要求,比如安全性。除了安全性,现在还增加了经济性。过去电动汽车大家是买着玩,现在已经成为百姓普遍消费的产品,经济性、全社会的使用成本,都应该把它放在我们考虑的范围。
材料涨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短期经营结果,但是长期来看它还是要回归到技术领先、产品质量领先,唯有此企业的盈利能力才会强。
现在盈利结构倒过来了。终端车不赚钱,电池赚很少的钱,材料赚比较多的钱,越往前端赚钱越多,其实它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回归到正常情况,在资本充分介入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靠技术、靠服务能力取胜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不是太关注今年上游端的价格波动。
电池中国: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特斯拉、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都在进行上游布局。在产能快速扩张中,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亿纬今年在上游也有一系列的布局,这方面亿纬是怎样考量的?
刘金成:我觉得我们的布局是最好的,因为我们都是跟各领域里最优的企业进行的合作。我们秉持的一个理念叫“一个人跑得快,有伙伴可以走得远”,而亿纬合作的伙伴是非常强的,它可以给我们有力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这种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效果有两个:保证供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亿纬构建的供应链体系对我们争取一些项目是非常有帮助的。亿纬锂能想要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做强做大,没有这些合作伙伴朋友的战略支持,是做不到的。战略支持绝对不是交朋友,而是利益合作,相互支持。
与战略伙伴成立的合资公司产能,预计占亿纬原料需求的25%左右,剩余的75%我们都要从市场中采购。其实我们并没有想去打破市场的供应平衡,还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供应商支持,这是我们在供应链布局上的一个考量。
但是你没有这25%的战略供应商,你不去了解材料端的价值,参与全球大项目的竞争是很困难的。
现在来看,我们这两个方面的效果都还是不错的,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等我们把供应链的链条完全建成后,我觉得到2023年,亿纬锂能还会以更快的步伐前进。
五
电池中国:近期,亿纬宣布20GWh大圆柱电池项目启动,目前来看应该是全球最早投建大圆柱电池规模化产线的公司。亿纬为何要做出这么快的反应?对亿纬的整体产能布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金成:一直以来,我们非常关注电池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过去有各种各样的优化设计解决方案,把电池系统做得比较安全,或者达到一个很高的安全标准。但这些还不是本征安全,就是说它还存在偶发的安全风险。
亿纬锂能有三十几年的电池工作经验,服务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我始终觉得车这样的应用场景,系统如果只是靠保护这种被动防御实际上是存在很高风险的。对用车的人是风险,对企业也是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一直思考,能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车的电池系统绝对安全,做到非常非常高的安全可靠。
亿纬锂能一直坚持全面的电池技术路线,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对比各种技术路线的特性,我们发现圆柱电池它是具备本征安全能力的,它可以做到整个系统没有安全问题。
试验过程中,我们让几个电芯同时发生起火,但是系统不会着火。圆柱电池系统的不着火,与其他系统主动设置的保护措施实现的不着火,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它是本征安全实现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很积极地开发圆柱电池的技术,相关准备工作也非常充分,我们相信这样一个产品一经推向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如果只建一点量产(线),时间就浪费掉了,所以我们直接就建设了20GWh这样一个规模。这是安全性方面的考量。
并且我们也分析过,大圆柱电池的生产效率是很高的,这就使得大圆柱电池的经济性也很明显。就像埃隆马斯克(特斯拉CEO)讲的,它的制造成本相较方形电池会大幅度下降,从全社会发展和使用电动汽车的经济性角度来讲,我们理所当然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两个明显的优势,促使我们大力地发展和快速地投建,并且我们过去也没什么电池负担,这是我们轻装上阵、率先投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电池中国:大圆柱研发的历程和技术积累情况可否介绍一下?
刘金成:我们不叫这是大圆柱的概念,亿纬锂能圆柱电池有几十种,大大小小各种型号,各种体系的圆柱电池,在圆柱电池技术领域积累很丰富,像亿纬圆柱18650和21700电池,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圆柱电池出货超过20亿支,市场表现和反馈非常好。昨天我们还获得了某国际电动工具(公司)颁发的优秀供应商荣誉,对我们的质量评价是100分。这是我们从国际头部客户获得的第二个100分,第一个100分是在动力电池方面,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和信心。
实际上4680也不算大,十几年前我们就做过比4680尺寸还大的圆柱电池。因而对我们来讲,在结构上,在尺寸改制上没有问题。只是说特斯拉率先提出4680尺寸(这个概念),当然我相信也是许多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优化设计后的结果。亿纬也一直在做这样的验证工作。
正是有这样一个长期的电池设计经验、电池制造技术积累,特别是生产管理技术的深刻理解,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成为圆柱电池的领跑者。
电池中国:20GWh大圆柱是不是已经通过客户验证,或者说有订单了?
刘金成:参考我们以往的项目扩建你会发现,亿纬锂能在项目布局上一直比较稳健。相关产品前段的验证和质量工程都是比较好的,深得客户对我们这个产品的信任。我们不会凭空地去建20GWh的大圆柱电池工厂去卖电池,这个卖起来是很麻烦的。
电池中国:回归到资本市场,大家的一些猜想。亿纬锂能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市场需要什么,它就有什么,品种很多,且做得很不错,亿纬是如何实现各项技术平衡的?
刘金成:这其实来自于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电池(技术研发)积累,而且我们在各产品方向上都一直在做研发、布局和技术积累,其实这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所以,当市场有新的需求、新的方向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机遇,因为我们一直在做。
目前来看,很多电池企业它们的产品种类都是有偏好的。我们不是,我们没有偏好的,我们都做,而且我们就是要把产品做好。
老实说,我们还没有做到“足够好”,明年、后年可以看到我们会有非常大的进步。到时候,说我们做得比较好我就会坦然接受。
来源:电池中国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直播中立即观看>>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