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固态电池获两大突破!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两项重大突破。

1、固态电池短路机制首次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春阳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专家,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的形成机制,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已于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JACS)上。

具体看来,王春阳研究团队发现,固态电池内部缺陷会导致锂金属析出形成导电通路,引发"软短路"并最终演变为不可逆的"硬短路"。

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该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其独特的机械柔性与电子绝缘特性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

这一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2、中国率先定义全固态电池

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这是全球首个明确定义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创新性地采用"两步法"检测,以失重率<1%作为核心判定指标,彻底解决了行业内"全固态"与"半固态"概念混用的乱象。

新标准规定,全固态电池需满足“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彻底排除液态电解质参与导电的可能性,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分界。

判定方法采用“两步法”检测:

定性检测:破口目视无液体渗出;

定量检测: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电池失重率<1%(失重率=样品失去质量/初始质量)。

试验验证显示,该方法误差率低至0.3%,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技术路线,且测试条件(真空度-0.095~-0.1MPa)兼顾安全性与普适性。

全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超400Wh/kg、热失控风险极低等优势,被视为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然而,过去十年间,因缺乏统一标准,企业自定技术指标导致市场乱象频发,部分厂商将液态电解质含量5%的电池标注为“全固态”,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伪,维权纠纷激增,并且技术研发重复投入,产业化进程受阻。

此次标准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牵头,联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50余家产业链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历时8个月完成技术攻关与验证。

据测算,新标准可使检测机构认证效率提升50%,市场推广成本降低30%,有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目前,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标准引领"。

结语

关于固态电池发展现状,产业界反应迅速,国内多家企业正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例如,国轩高科已建成中试线并开启装车测试;上汽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车企均已公布量产时间表,目标直指2027年。

业界普遍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2030年前后进入商业化阶段。

固态电池正处于从“概念”走向“量产”的关键拐点,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下,其商业化进程正大步向前!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