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态电池获两大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两项重大突破。
1、固态电池短路机制首次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春阳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专家,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固态电池突发短路的形成机制,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已于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JACS)上。
具体看来,王春阳研究团队发现,固态电池内部缺陷会导致锂金属析出形成导电通路,引发"软短路"并最终演变为不可逆的"硬短路"。
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该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其独特的机械柔性与电子绝缘特性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
这一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2、中国率先定义全固态电池
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这是全球首个明确定义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创新性地采用"两步法"检测,以失重率<1%作为核心判定指标,彻底解决了行业内"全固态"与"半固态"概念混用的乱象。
新标准规定,全固态电池需满足“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彻底排除液态电解质参与导电的可能性,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分界。
判定方法采用“两步法”检测:
定性检测:破口目视无液体渗出;
定量检测: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电池失重率<1%(失重率=样品失去质量/初始质量)。
试验验证显示,该方法误差率低至0.3%,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技术路线,且测试条件(真空度-0.095~-0.1MPa)兼顾安全性与普适性。
全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超400Wh/kg、热失控风险极低等优势,被视为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然而,过去十年间,因缺乏统一标准,企业自定技术指标导致市场乱象频发,部分厂商将液态电解质含量5%的电池标注为“全固态”,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伪,维权纠纷激增,并且技术研发重复投入,产业化进程受阻。
此次标准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牵头,联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50余家产业链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历时8个月完成技术攻关与验证。
据测算,新标准可使检测机构认证效率提升50%,市场推广成本降低30%,有效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目前,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标准引领"。
结语
关于固态电池发展现状,产业界反应迅速,国内多家企业正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例如,国轩高科已建成中试线并开启装车测试;上汽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车企均已公布量产时间表,目标直指2027年。
业界普遍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2030年前后进入商业化阶段。
固态电池正处于从“概念”走向“量产”的关键拐点,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下,其商业化进程正大步向前!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6月13日立即参评>>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第四届)2025汽车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6.30免费下载>>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电池新国标合规方案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7月31日免费预约>> OFweek 2025具身机器人动力电池技术应用大会
-
免费参会立即报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
-
10 镍,五年之内重新起航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