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新能源产业可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23-12-25 10:52
读懂财经
关注

FEOC细则的落地,暴露了美国试图通过脱钩中国,全面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野心”。

与美国IRA和FEOC相呼应,12月13日韩国公布《强化电池循环产业竞争力计划》,未来五年内提供38万亿韩元(约合290亿美元)支持,加强跨部门协调,在标准法规、融资、上游矿产、海外建厂、电池回收、碳足迹等多个角度给予电池产业全面支持,全方位提升韩国电池产业竞争力。

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中国需要主动出击,全面梳理产业链,拿出有力度的反制措施——上游环节“限制出海”,卡住对方咽喉;电池环节给与出口补贴,对冲对方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击碎美国IRA战略,保持住我国领先地位。

12月1日,美国能源部颁布“敏感外国实体(FEOC)”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对于FEOC的界定,其中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做出了诸多严格限制。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在动力电池上游仍然具备绝对优势,全球电池产业都依赖中国上游材料和设备,尤其是磷酸铁锂正极和石墨负极具有碾压式的优势。在电池环节,中日韩竞争激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加大力度出海抢市场。

随着欧美政策落地和日韩电池企业的崛起,中国如果不采取行动,现有优势可能将被快速蚕食,甚至被反超,丧失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01/美国FEOC细则背后“脱钩中国”的阳谋

直接点说,FEOC规定就是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来的,试图削弱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考虑到FEOC认定直接关系到车企的补贴,细则的落地几乎彻底堵死了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

从限制范围看,此次认定的“敏感外国实体(FEOC)”主要包括四个国家:中国、伊朗、朝鲜、俄罗斯。但考虑到后三个国家在动力电池领域布局有限,而新能源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这一细则几乎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不仅如此,美国FEOC细则还提到一句,即美国能源部对FEOC具备最终裁断权。这样一来,认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可操控性就大大增加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风险系数也随之提升。

不仅如此,美国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限制,可能给了日韩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日韩等国电池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的原材料。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主要正极材料对中国的依赖度为硫酸钴(100%)、前驱体(97.4%),石墨等负极材料也大部分(90%)来自中国。

可以预料的是,国内上游供应链企业为了符合美国IRA补贴条件,或将配合日韩企业在北美或与美国有FTA的国家大规模布局产能,并由日韩或其他外资企业控股。此举将进一步限制国内电池出口,壮大美日韩联盟的电池产业链,会助力美国建立脱钩中国、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战略实现,进而削弱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

虽然中国目前在动力电池上游仍然具备优势,但长期来看,随着日韩等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可能将被进一步蚕食,甚至反超。

/02/多方围剿,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或将“不复存在”

从大国竞争的角度上考虑,作为中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球压倒性优势的产业之一,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一旦“失守”,将让中国失去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砝码”,进而影响到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竞争力。

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与芯片行业类似,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一个万亿赛道。据艾媒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11500亿元,且还在高速增长。

放眼全球市场,2022年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15%以上,每五辆售出的汽车中就有超过一辆是电动汽车。同期,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也增长了55%。截至今年5月,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仅突破了14%,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动力电池,也将长期受益这一增长浪潮。也正因为如此,动力电池也成为了各国博弈的重中之重。

从目前看,美国在本土化上的诸多政策限制,正在让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大打折扣。按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规定,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如果不在海外当地建厂而是仅依靠出口,将还会面临7.5%的额外关税。

考虑到如今正处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的加速期,美国在此时对动力电池产业链出台限制政策,意图已经十分清晰。中国一旦错过这一高速增长的窗口期,后果不堪设想。换言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03/新能源打响保卫战,我们是时候出手反击了

当科技产业的竞争进入大国博弈维度,国家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维持产业优势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中国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考虑到美国出台的政策涵盖矿产开发、冶炼、关键材料、组件、电池、电动汽车全产业链,主要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打压中国供应链,发展中国以外供应链,双方的博弈已进入全产业链竞争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需要更多统筹考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尤其重点关注供应链上游加速在美国或其他海外市场建立合资企业的趋势,避免上游一窝蜂的走出去配合美国政策,助力美国战略失效。

另一方面,为了抵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影响,有关部门或许可以牵头出台产业补贴政策,加大对电池出口补贴力度,对冲IRA影响,扭转不利局面。

事实上,这一做法也是欧盟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应对策略。比如,欧盟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法案,包括发布了加速工业绿色转型的《净零工业法案》,力求提升净零战略技术及其关键部件的本土制造能力;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推动在欧洲建立可持续和有竞争力的关键原材料价值链,降低战略原材料对第三国依赖。

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也在加速出台类似举措。法国生态转型部等部门发布了《电动汽车补贴改革》提案,根据电动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来确定补贴资格,为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补贴。

跳出新能源产业,放在更长远视角来看,在大国博弈的叙事里,向尖端科技产业发起冲击固然重要,但面对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守住自身的优势产业或许更为重要,也更具挑战性和紧迫性。

       原文标题 : 中国新能源产业可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