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目前的消费者是股民,你要的量产车还早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654字,阅读时间6分钟
在电动汽车领域有两个话题热度经久不息,一个智能驾驶,一个固态电池。盲目相信智能驾驶后果很严重,大家已深有体会,而消费者如果被假固态电池忽悠了,那也是妥妥的智商税。
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又有专家预计固态电池在2027年开始装车,预计到2030年可以实现量产化应用。
图/专家预估全固态电池2027年开始撞车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实上,有的车企已等不及2027年,早已用“续航1500公里”“充电10分钟”“零自燃风险”……这些诱人的标签,将固态电池包装成“一步到位”的终极答案,且要在2026年上车。消费者则被吊足了胃口,持币观望者甚至喊出“非固态不买”的口号。
真相却是:实验室里的星辰大海,离普通人的车库还隔着产业化的鸿沟。这场电池领域的技术革命,究竟是车企的“未来赌局”,还是消费者的“海市蜃楼”?
1.车企频画大饼,全固态马上量产?
2026年量产!2027年装车!——车企的固态电池宣言密集得让人眼花缭乱。
上汽高调宣称2026年四季度量产能量密度400Wh/kg的固态电池;广汽放话昊铂车型2026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吉利汽车更是宣布2025年将会量产固态电池。
图/国内车企宣布全固态电池信息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国际巨头也不甘示弱:丰田承诺2027年量产全固态车型;三星SDI测试车续航已达966公里,9分钟快充80%;奔驰也传出了搭载全球首款量产级固态电池的奔驰EQS满电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消息。
图/国外车企宣布全固态电池信息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此类宣传看得多了,消费者仿佛觉得固态电池的量产已近在咫尺。
然而,剥开华丽的外衣,这些时间表更像是“实验室到发布会”的营销话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直言,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如果满分是9分,目前的进度条才到了4分,距离商业化还需跨越多个鸿沟。
更讽刺的是,多数宣传中的“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电解质液含量5%-10%,能量密度仅比液态电池高20%,循环寿命反而更低。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一针见血:半固态≠全固态,本质仍是液态电池改良版。半固态电池虽然在安全性上有所提升,但其性能提升有限,且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消费者若被续航神话迷惑,很可能陷入等待陷阱。按车企规划,即便2027年有小批量装车,初期成本也注定高昂。普通人想开上30万元以内的固态电池车,可能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乐观。
此外,车企的时间表往往忽略了量产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例如,硫化物电解质的生产需要在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设备投资巨大;氧化物电解质的高温烧结工艺良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这些技术瓶颈不仅推高了成本,也延缓了量产进度。
图/硫化物--氧化物两种路线对比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由此可见,车企的固态电池宣言虽然振奋人心,但消费者需保持理性。固态电池的量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技术与时间的马拉松。与其苦等“期货电池”,不如选择当下成熟的液态电池车型,毕竟实验室里的突破,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飞入寻常百姓家,固态还有几道坎
据悉,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高达2元/Wh,是液态电池0.5元/Wh的4倍。以100度电池包为例,仅材料成本就超过20万元,足以买下一辆Model 3。这样的高昂成本,显然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
核心材料硫化物电解质的价格虽然从7万元/公斤降至2万元/公斤,但与液态电池的碳酸锂80元/公斤相比,仍是百倍价差。
宁德时代测算,硫化物电解质需降至500元/公斤才能实现商业化,而这需要规模化量产来支撑——但规模化量产又依赖于成本下降,这就形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固态电池目前还面临着三大“拦路虎”:固—固界面阻抗、锂枝晶风险和工艺地狱。
固—固界面阻抗是固态电池的核心难题之一。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接触不良,导致内阻大幅增加,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有厂家尝试通过“三明治结构”改善界面接触,但在规模化生产中,良率不足50%,远未达到商业化要求。
图/固-固界面不均匀接触导致堵塞锂离子传输通道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锂枝晶风险则是另一个致命问题。锂金属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生长枝晶,这些枝晶可能刺穿固态电解质,引发短路甚至爆炸。测试中发现,极端工况下,固态电池仍会在2秒内温度飙升,出现“爆燃”现象。这种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
图/锂枝晶刺破隔膜示意图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工艺地狱则是量产路上的另一座大山。硫化物电解质需要在惰性气体环境下生产,而氧化物电解质则依赖高温烧结工艺。一条固态电池产线的造价是液态电池的3倍,且设备兼容性极差。这意味着,即便技术突破,生产线的建设和调试也将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图/固态电池成本或为液态的2-3倍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此外,行业尚未就技术路径达成共识。硫化物路线(宁德时代、丰田主攻)能量密度潜力大,但遇水有毒,生产环境要求极高;氧化物路线(南都电源、鹏辉能源)安全性高,但导电率低,影响电池性能;聚合物路线(上汽)工艺成熟,但高温性能差,难以满足极端环境需求。这种技术路线的分裂不仅增加了研发风险,也延缓了产业化的进程。
3.资本狂欢VS产业理性:泡沫与拐点并存
尽管困难重重,固态电池引发的眼球效应正与日俱增,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2024年固态电池概念股暴涨,上海洗霸、东方锆业等股价翻倍,但超过30家企业紧急澄清“未形成收入”。这像极了2015年的石墨烯炒作——当年概念股集体飙升,最终九成企业止步于实验室。
另一方面,AI形成的风口正席卷千行百业,在固态电池领域,AI破局正成为新希望。宁德时代用AI将材料研发效率提升10倍,清华大学通过大模型筛选出12种潜在电解质,节省70%研发费用;半固态电池成过渡选择。蔚来150kWh电池包采用卫蓝新能源半固态技术,续航突破1000公里,但成本高达30万元,仅提供租赁;欧阳明高团队划定关键节点——2027年小批量装车验证可行性,2030年成本持平液态电池后开启普及。
图/汽车百人大会指出AI的重要性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固态电池的技术潜力毋庸置疑。理论上,它能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上,是当前液态电池的2倍;充电速度可缩短至10分钟以内;更重要的是,固态电解质不易燃,彻底解决电池自燃问题。然而,从实验室到量产,固态电池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图/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发展路径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值得提醒的是,日本的前车之鉴值得警醒,丰田手握全球68%硫化物专利,却因过度追求全固态,错过混合动力转型窗口。国内若盲目押注,可能重蹈覆辙。
车企的“未来承诺”与资本的“击鼓传花”,编织出一张诱人的大网。
但对消费者而言,与其苦等“期货电池”,不如拥抱当下: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已做到700公里续航、30分钟快充,足以覆盖日常需求,而三元锂电池更是普遍搭载在高端车型上,让驾驶体验更为顺滑。
更重要的是,全球市场装车量常年第一的企业早已将电芯的失效率做到了十亿分之一,最大程度守护了消费者的安全。
记住,实验室里的“颠覆性突破”,从来不等普通人——等到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你的车或许早已到了置换年限。
固态电池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不确定性。在这场技术与资本的博弈中,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被营销话术迷惑,也不被资本泡沫裹挟。
毕竟,买车是为了开,而不是为了等。
【头图由AI生成】
原文标题 : 固态电池目前的消费者是股民,你要的量产车还早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即日-6.30免费下载>> 燧石技术“AI+热成像”的新能源安全预测性维护方案白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