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动力电池材料循环利用是关键,氢燃料电池迎来技术突破点

3

十年成本将下降85%

氢燃料电池迎来技术突破点

“我对氢能燃料电池总体看法是乐观的,不是悲观的,尤其是从整个氢能看更是如此,燃料电池是氢能的一个部分,但它是先导部分,是引领部分”,欧阳明高谈到,这是他对氢燃料电池的一个长期态度。

他表示,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这两年有了重大突破,已经到了一个技术突破的节点。电池技术突破节点大概是在十多年前,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晚了十多年。

目前,氢燃料电池会进入成本下降的快速通道,这与十年前动力电池成本开始快速下降的逻辑基本一致。欧阳明高谈到,未来十年是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本下降期,大概会下降85%。

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阶段。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期间,将示范运营1000多辆燃料电池车,已经建成30多个加氢站,这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

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规划来看,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发展到5-10万辆;2030-2035年间保有量增加到80-100万辆。

欧阳明高谈到,目前对于这一预测依然维持不变。他表示,“未来5年将是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期,在2025年,我们会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现在只是初步判断”。

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的优势场景主要还是在商用车市场,欧阳明高认为,氢燃料电池想在乘用车市场与纯电动技术已经不太可能,动力电池技术的前景已经非常确定,而且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已经爆发,中长期看都不太可能改变为氢燃料电池技术。

另外,他还提到,纯电动汽车只需要实现动力电池单点突破就解决了基本问题,而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不仅需要燃料电池,还有氢能的制、储、运、加以及车载储氢。因此,必须从氢能的大战略角度看问题。

欧阳明高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500万辆、2025年700万辆-900万辆

氢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营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

其一,清洁低碳、主攻绿氢。他谈到,从碳中和与新能源革命的角度,可再生能源的载体只有两个,一个是电,一个是氢。电与氢在动力和储能应用方面是互补的。在储能方面,氢能是集中式、长周期、大规模储能;电池是分布式、短周期、小规模储能。

氢能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的能量储存和多元化利用需求。氢的关键是成本,这取决于绿电的成本。如果绿电低到每千瓦时1毛5以内,经济性就体现出来了。这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是容易实现的,例如,比如四川的水电、新疆的光伏,内蒙的风电等,要尽可能在这些地方发展氢能。

其二,自立自强,实现氢能科技的新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跟电能与动力电池不一样,前者链条很长,难点很多,亟待制氢、储氢、运氢、加氢、车载储氢、燃料电池动力、氢储能系统全链条技术取得新突破。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突破产业化卡脖子的问题,比如基础材料,催化剂、质子膜、碳纸、高强度碳纤维、安全阀、加氢站离子压缩机,这些现在国内厂家多数还做不好,还要依赖进口。

同时,要打造安全的产业链体系。他提到,动力电池刚进入汽车市场的时候安全就很敏感,现在的氢燃料电池安全也同样很重要,要建立测试评价规范、安全监控平台、开展安全操作培训等。

此外,他还指出,跟动力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的产业基础、人才队伍要薄弱很多,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现在缺人。在动力电池方向,我国总体是领先,但在燃料电池上,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有一定差距。

其三,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他谈到,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政府不可能像补贴新能源汽车那样进行全面补贴,只能选择重点。

他认为,氢能产业发展会跟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类似,从孕育期到导入期、成长期再到爆发式增长期,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氢燃料电池汽车比纯电动汽车晚大概十余年,目前正处于产品导入期,即将进入成本快速下降的产业成长期。

4

补贴退出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按照现行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将持续到2022年底。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补贴政策或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电动汽车观察家》提问的,2022年后补贴是否还会延续的问题,欧阳明高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表示,从市场表现来看,非补贴城市销量也很好,新能源汽车已经完全进入市场化的轨道,虽然没有补贴还有双积分、碳排放、路权等非补贴形式的鼓励政策,因此补贴政策的存在与否对于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

——END——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