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英伟达、高通虎视眈眈,华为和地平线能否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杀”出突围?

2021-12-17 16:36
C次元
关注

02

核心竞争力=有门槛

人们常常忽略的一点在于,某款芯片之所以能够流行、不可替代,除了其强劲的性能之外,还与其所绑定的生态有关。换句话说,做芯片除了单款芯片的性能强劲,还需要做到系列化、配套化,以及软件生态的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门槛。

“现在做集成电路芯片的门槛很低。理论上来说给我两三个亿,我可以不用一个研发人员做出一个手机芯片,因为所有IP都可以买得到。”

龙芯之父胡伟武在近期采访中的直言不讳,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半导体行业内“研不如买”的论调。紧接着,整个业界也随之围绕着“自研的界限”、“卡脖子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当然,同样的尖锐问题,也落在了智能驾驶芯片的身上。那么不妨就以上文所提到的智能驾驶SoC芯片为例,看看其口口声声所说的“自研”究竟又具备多少的含金量。

首先,从上图黑芝麻智能华山二号A1000L的系统框架来看,直接映入眼帘的便是ARM 6核中央处理器(CPU)。毫无疑问,该CPU 模块就是上文胡伟武先生所提到的“可以买得到的IP核”。

尽管黑芝麻也做了自研IP方面的努力,如上图中显示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NPU,但整个系统框架中的内存LPDDR4、双核视觉DSP等核心模块,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便是芯片的配套化问题。智能驾驶芯片不会单独存在,肯定会与智能座舱芯片、智能网联芯片等做出连接,以供数据的共用,整车智能化功能串联等。而这一方面,华为、寒武纪、芯驰都是具备相对应的云端芯片、网联芯片作为配套,地平线也有旭日系列芯片作为掩护,那么单一的华山系列是否算是丢掉了这一门槛呢?

最后,需要提及的便是芯片软件生态的支持问题。人们喜欢将半导体领域的软件配套喻指为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其实真实情况确实也大差不差。从芯片设计的EDA软件,到芯片测试的模拟软件,再到配合算法开发的软件工具链配套等,都需要软件生态的支撑。

英伟达之所以能够做到“强者恒强”,便是因为有底层的CUDA软件生态作为护城河。而且不得不提及的一点是,就智能驾驶芯片而言,英伟达不仅可以提供配套硬件,还提供有全栈的工具链,包括后续的开发虚拟测试套装(软件和硬件),物理样车测试套装等。

所以,智能驾驶芯片企业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地平线的天工开物、黑芝麻的山河平台等,或许是一种答案,但与英伟达的“全栈”放在一起,却是略显差距。

03

竞争格局已经改变

尽管智能驾驶芯片具备更好的产业聚焦性,以及与“风口”智能驾驶的强关联性,但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立足行业,做时代的“弄潮儿”。

不否认,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到了智能驾驶芯片赛道,但是半导体行业的烧钱程度人尽皆知,哪怕是动辄“好几亿”、“几十亿”的融资,又能烧多久?

更何况,就目前而言,似乎也只有华为和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芯片被搭载到了量产车型之上。当没有健康资金流的流转,仅依靠风口融到的钱过活,芯片企业们又能活多久?

再加上竞争格局的改变,新老对手的轮番登场,就连零跑、吉利这样的车企也都按捺不住,亲自下场造起了芯片。内有各种后来势力的追赶,外有英伟达、高通等国际芯片巨头的虎视眈眈。

所谓“越竞争,越公平”的论调,恐怕也只适用于那些行业的强者吧。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