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吉利、广汽埃安技术反向输出,2021年中国品牌进入“觉醒年代”
新四化赛道上,兴起中国品牌技术反向输出潮
作者 | 李 想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 编者按
2021年已轻轻作别。然而,它破防的痕迹,如雪泥鸿爪般清晰。 变化,贯穿了这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二个完整年——碳达峰与碳中和、5G、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脱欧、新冠毒株变异、暴雨等极端天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入加速演进期。
变局同样在汽车领域蔓延。过去的2021年,中国汽车品牌整体上迈入架构化造车阶段,基于架构化打造的动力平台与混动平台双双完成升级。中国品牌市占率回温,技术反向输出进入觉醒年代。同时,在产业融合趋势下,跨界资本与人才争相涌入新能源赛场,“排位赛”与“资格赛”并行,中国品牌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呈现爆发姿态。突破者,不止中国品牌。顶着人才匮乏、芯片及原材料短缺的供应链风险压力,美系、法系等汽车品牌止跌反攻,开始走出至暗时刻。
韩系品牌调整成效明显,主力车型逐渐找回自信。变化常有,而变局不常有。从今天开始,帮宁工作室推出系列特别策划《破防2021》,从中国品牌向上、新能源产业融合、技术反向输出、自主混动元年、中美韩系反攻、汽车人才转型等方面,梳理中国汽车产业在变化之后的新变局,敬请关注。 厚积薄发。
2021,十四五开局之年,继高铁、5G、智能手机、无人机等一张张中国智造名片走向世界之后,中国汽车品牌的技术也开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历经多年技术修炼后,中国品牌在2021年开始以华丽舞姿逆袭——“以市场换技术”已是过往篇章,“技术反向输出”成为下一曲目。
去年12月3日,丰田与比亚迪合资项目有了具体进展:丰田bZ纯电动系列第二款车型,将基于比亚迪e平台3.0打造,搭载刀片电池,并利用后者低成本工程制造技术,将产品售价控制在20万元内。 从比亚迪2005年以丰田花冠作为原型车逆向研发F3,到2020年丰田主动寻求比亚迪组成合资公司,再到2021年丰田利用比亚迪关键技术解决电动汽车成本高昂难题,电动化浪潮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改变——中国品牌逐渐成为技术输出方。 这是2021年出现的新景观。
中方提供技术、外方提供品牌,雷诺与吉利的合作如出一辙。8月9日,雷诺集团宣布将基于吉利控股的先进平台技术,联合研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双方还将以雷诺三星工厂为基础,基于领克节能平台CMA架构,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 除了民营车企,国企系统不乏“课代表”。
6月4日,广汽埃安表示,广汽埃安全系车型已导入包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在内的广汽集团各合资企业,完成中国车企首次向合资企业反向输出技术和产品…… 长期以来,中国品牌普遍依靠引进外资技术和产品实现发展,这一格局如今终于破防。2021年,中国品牌技术反向输出进入“觉醒年代”。此中,中国品牌突破的不只是技术防线,更有外资正向技术输入的桎梏。
▍品牌之基
与上一轮上汽通用五菱将五菱宏光、宝骏630等车型换标出口非洲模式不同,2021年开始的新一轮中国品牌反向输出着重于技术。 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之根基。 在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当中,刀片电池是游戏规则改变者。 丰田在纯电动轿车项目开发上苦恼久矣。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动力电池体积大,与离地间隙较高的SUV匹配难度较低,却不容易与轿车匹配。而刀片电池兼具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轻量化的优势,使得丰田设想中的价格实惠且空间宽敞的电动轿车成为可能。
e平台3.0同样参与了游戏规则制定。 去年9月,比亚迪发布e平台3.0,该平台融合了比亚迪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e平台3.0将继续向行业开放共享,目前奔驰、丰田、滴滴等,都在与比亚迪合作,基于e平台打造纯电动车型。”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在他看来,e平台3.0将令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速3年。 e平台开放背后,是比亚迪引领行业标准的大策略。而丰田作为国际汽车巨头,使用e平台造车的意义,可能比使用刀片电池的意义更为重大。
汽车行业分析师颜景辉认为,丰田虽然自己也有e-TNGA纯电平台,但在纯电车型成本控制以及量产速度把握上,比亚迪的经验和能力无疑更为充足。对于丰田来说,借助比亚迪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更快地将低成本的平价纯电动汽车推向市场。 与丰田看重比亚迪的电动技术相似,雷诺作为百年欧洲车企,能主动寻求与吉利达成合作,后者成熟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实力是吸引力所在。
吉利集团斥资120亿元打造的CMA模块化架构,兼容包括汽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等不同动力系统以及车型尺寸。参考雷诺集团发布的Renaulution战略,2023年前复兴阶段,CMA架构无疑令雷诺更加从容——能在不丧失市场先机、不加大研发成本的同时,重拾中国与韩国两个市场。 雷诺重回中国,将混合动力作为重点方向。
10月31日,吉利发布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将HEV/PHEV/REEV等各种混动技术路线进行统筹。雷神智擎Hi·X拥有全球最高的热效率——43.32%,超过了日系混动发动机41%的上线。混动系统FOTA升级的加入,同样为行业首次。 鲜为人知的是,雷神动力横空出世背后,是吉利20年修炼的功力,也是吉利500亿元动力研发费用、近万名员工、2千多名国内外研发工程师不懈努力的结果。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瑞平说:“吉利研发团队这么多年一直在深山修炼,现在终于出山了。” 只有4年多品牌历史的广汽埃安,同样是沉默的修炼者。
早在2011年,广汽集团就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通过自主研发GEP纯电专属平台、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L3级自动驾驶、5G和V2X车载智能通讯系统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广汽埃安全系车型得以向合资品牌反向输出。 除了这3家企业,有消息表明,全新奔驰A级有望搭载吉利的新型四缸发动机,用以取代现有与雷诺合作开发的1.3T发动机;福特或将采用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发动机,用以扭转三缸机带给福克斯的不佳销量现状;奇瑞或在为某德系品牌进行代工生产,该品牌可能是斯柯达……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品牌已经从简单产品贸易、体系管理,走向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2021年是觉醒年代。
▍向上之机
更准确地说,是新能源技术反向输出的觉醒年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阳认为,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经过近20年发展,在整车集成技术、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来看,对整车核心技术掌握还不到位,很多核心零部件依然被外资掌控。 但新能源的换道比赛,将百年一遇的向上之机,降临在中国品牌头上。
“随着大数据、高带宽、5G通信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有了很多变化,汽车本身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广汽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副主任梁伟强表示,续航、充电、安全、智能等技术及成果落地速度之快,迅速改变了汽车传统生态,中国品牌迎来换道超车新机遇。 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国品牌实现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领先,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性能不断提升,实现了关键部件技术与整车集成的优势。同时,得益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互联网科技加持,中国品牌逐步实现了电动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突破,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全球。
比亚迪、吉利、埃安的技术反向输出,均以此为基盘。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品牌此轮技术输出,大多停留在外资品牌在华特供车型上,多为外资品牌为跟上中国新能源市场增长脚步而快速反应的过渡产品。相比大众、丰田等跨国巨头在燃油时代的技术统治力,中国品牌的国际声量依然较弱。 “丰田的目的在于节省成本,同时赚更多的钱,规划中的高端车型依然采用自家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以及氢能源。”在微博话题#丰田将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留言里,一位高赞这样回答。
有知情人士表示,广汽埃安向集团内合资公司导入新能源车型,是双积分政策的现实需求。早在2018年,广汽埃安的前身——广汽新能源就已实现将插电混动车GS4向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和广汽丰田的同时输出。通过部分纯电车型的导入,广汽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积分压力。
因此,技术反向输出新气象能不能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核心技术能否持续领先。 作为“中国8AT变速器第一人”的徐向阳认为,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领域,如高压共轨、底盘控制、轮毂电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都需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
而在软制造方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认为,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汽车核心技术弱化的同时,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变成了动力电池、芯片和软件。中国汽车要由大变强,电池不用太担心,关键是芯片基础比较薄弱,而最担心的是软件,工具软件和操作系统几乎空白。 “特斯拉最大的强项不是电动,传统汽车厂开始造电动车以后,电动和电驱动会在近一两年之内超过它。”朱西产认为,“特斯拉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全新电子构架,通过OTA的方式实现汽车常用常新,这是很有颠覆性的。”
要实现智能汽车由大到强,除了工程系统上的追逐,数字底盘(电子构架)技术才是关键。 全球各大车企都在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大众集团已经明确计划到2025年使用VW.OS系统和大众汽车云;奔驰将数字化的概念应用贯穿于整车之中,把车内各个系统与云计算和物联网进行连接,并与电力驱动架构和软件架构结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计划2024年推出MB.OS操作系统完整版。
据梁伟强介绍,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工程,大到车企文化、组织架构,小到产品验证流程、工程开发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底层软件/代码难以统一,行业还没有统一标准。 引领者已经站了出来。11月19日,广汽埃安在2021广州车展上发布下一代ICV技术平台——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引起不小轰动。
这意味着中国品牌真正实现了硬件即插即用、软件常用常新,广汽埃安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了中国标准。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前沿的互联网实践基地。中国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感知领先全球。百度、腾讯、阿里、华为、小米、网易等互联网与科技企业加速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资本与人才接踵而至。 在这个最复杂又最刺激的战场上,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反向输出的觉醒年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直播中立即观看>> 【线上直播】西门子电池行业研讨会-P4B如何加速电池开发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即日-1.17日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