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软”着陆,势必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名重要搅局者
自研还是代工?
想要造车成功,必须要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哪块儿自研,哪块儿代工,想必雷军已经在与国产汽车新势力的交流中,和对特斯拉、苹果造车的路线研究中,已经得出了大部分重要结论。
特斯拉创造了智能汽车的先河,在其产品推出之初,雷军在体验过Model S之后曾表示,特斯拉与其他汽车的差别,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应用之间的差别。
而特斯拉最大的颠覆,并非只是动力系统的改变,而是重塑了汽车的“大脑”——电子控制系统。
(来源:特斯拉官网)
随着汽车功能越来越丰富,汽车中的ECU(电子控制器单元)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总线越来越长,ECU集中化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
特斯拉率先重塑ECU,根据功能提出“域”的概念。2012年的Model S将ECU划分为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车身低速容错域,将车载线束控制在3公里之内,2017年的Model 3又将按功能划分的域简化为按三大部分,使得车载线束长度进一步缩减至1.5公里。在特斯拉曾经的计划中,Model Y的最终线束长度会只有100米(当然,目前还未实现)。
车载线束的缩短并非只是硬件上改变。随着硬件结构的变化,各ECU的软件也被集中到中央计算模块下进行统一调配,不仅ECU的数量大幅减少,集中式ECU也令OTA升级更加容易,为汽车提供更高的算力的同时,支持更灵活高速的通信网络,为汽车进一步智能化提供支持。
这也令智能企业在汽车产业链中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在过去的E/E架构中,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更具有主导权,直接向车企提供包含程序的成本控制器,而随着特斯拉的出现,Tier1在设计和研发上的作用减弱。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向特斯拉学习,成立或投资软件相关项目和公司。
特斯拉的优势不光是在电子控制系统上,还包括高性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化的核心功能自研能力。
这两者小米目前选择以收购+自研+投资的方式多线并行,但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通过软件系统却有可能实现最快的补齐,甚至弯道超车。
汽车也是苹果在着重研发的项目之一,虽然二者在定位、产品、服务等方面都有不同,但小米此次人才和技术的重心放到软件上的战略,与同为手机厂商的苹果也有相似之处。
苹果进入汽车领域的敲门砖正是软件。2013年苹果首次推出CarPlay的前身IOS in the Car,2014年,苹果启动了“Titan”计划进军智能汽车赛道。
根据东吴证券的研报,苹果汽车或将采取与手机类似的生产模式造车,车载操作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完全自研,芯片、底盘、电机等将通过自研加代工的方式解决,电池与整车制造则通过寻求合作伙伴解决。
2020年底,苹果和贸联、和勤、富田等多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计划在2024年生产第一款纯电动车。
(来源:东吴证券研报)
此类造车路线可以集中发挥手机厂商在软件系统上的优势,在整车制造上与生态伙伴协同,规避了巨大硬件的研发成本风险,实现相对轻量级的造车。
而且,这种模式也是小米手机曾经“得心应手”的玩法。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直播中立即观看>> 【线上直播】西门子电池行业研讨会-P4B如何加速电池开发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即日-1.17日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