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宁王乏力,友商虎视眈眈,LG新能源如何争夺王座?
追赶宁王乏力,友商虎视眈眈,LG新能源如何争夺王座?
撰文 | 魏然
编辑 | 谭潮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1992年,时任LG集团副会长的具本茂在英国出差。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可以充电、重复使用的电池。
彼时的LG集团只是一个年销售额30万亿韩元的本土企业。作为创始人具仁会的孙子、时任董事长的长子,具本茂注定要接班LG集团。英国之行就是他寻找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一步。
如获至宝的具本茂从英国带回了电池样品,交给LG子公司Lucky Metals进行研究,从此开启了LG集团近30年的电池业务。
2018年,具本茂因病去世。留下了年销售额180万亿韩元的超级跨国集团LG,而他千里迢迢从英国带回的未来业务电池,也已经发展成为LG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韩国电池三巨头。
LG的电池业务经历了漫长的研发、艰难的商业拓展、激烈的全球竞争,曾经做到了全球第一,也实现了分拆和成功上市。
在进入2022年之后,成功上市的LG新能源喊出了要做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口号,也被很多人视为多年霸主宁德时代的最大敌人。然而随着中国友商的集体崛起,LG新能源似乎要面对更加坎坷、复杂的局面。
不放弃的具本茂
LG在电池业务上的起步并不顺利。
拿到“太子”从英国带回的样品后,Lucky Metals于1995年1月开始了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然而进展缓慢,直到LG化学在1997年合并Lucky Metals后,才成功研制成功了小型电池。
这款电池是当时世界上容量最高(1800 mAh)和最轻(150 Wh/kg)的产品,随后LG化学开始尝试规模化量产,并在2000年开始研发电动汽车适用的电池,2001年成功量产笔记本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但是当时的电池市场主要应用于小型家电,那是索尼、三洋、松下这样的日本公司的天下。在锂电池方面,也是日本公司一家独大。由于投入早、产能大、技术积累多、成本低,日本企业的电池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LG的电池只能年年亏损。
电池业务多年巨额的投入并没有换回等量的回报,仅在2005年1年,LG的电池业务就亏损了近2000亿韩元。持续多年的亏损让LG内部产生了“剥离电池业务”的声音。
最终,具本茂的表态一锤定音:“不要放弃。要着眼未来,专注研发”。
具本茂知道,电池是LG的未来,更是世界的未来。这不是小家电或者笔记本市场就能代表的。电池的未来是动力,是电动汽车。
在成功实现小家电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之后,LG开始加大力量研发电动汽车适用的动力电池。坚持不懈的努力让LG等来了黎明的曙光。
2007年,通用公司开始雪佛兰插电混动车型Volt的研制工作。在两款锂电池供应套件中,最终选择了LG化学和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的圆形电池方案。2009年,通用宣布Volt将选择LG化学作为量产电池供应商。
LG的电池业务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获得通用的订单之前,LG已经在国内打开了汽车市场。2007年,韩国现代汽车的HEV(Avante)选定LG化学作为电池供应商。
LG电池业务早期的成功毫无疑问要归功于具本茂的眼光和胆略。在200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电池还是蓬勃发展的电子产业的一个附属行业。而且当时的行业利润、技术储备几乎都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
LG不是没有想过和日本企业合作。但不知是因为傲慢、还是忌惮,日本企业拒绝了LG的合作邀约。
在消费级电池领域无法实现对日本的弯道超车,具本茂押注在了动力电池。LG在美国的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就在底特律,目的就是攻略下美国车企。
当日本的车企和电池企业还在合作上搞各种小动作的时候,LG早早打开了美国汽车市场,开始了动力电池领域的耕耘。
然而具本茂也没想到,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颠覆者来自硅谷而非底特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技术指南立即下载>> 电动汽车功率半导体技术趋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