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二线电芯企业的投资价值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每月会发布国内动力电池装车的数据。从近期发布的今年1-5月的数据来看,CATL和BYD两者装机量占比之和已经接近70%。而从下图的数据看,装机量前十五名的电芯企业(除去C公司和B公司),十三家公司加起来才占到30%。

根据装机量的数据,C公司和B公司则是公认的一线电芯企业,而其他则被认为是二线或者三线电芯企业。

▲2022年1-5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数据

而上述十五家电芯企业,比如C公司,B公司,国轩,中航等均已上市。而有些企业正处于上市前的准备过程中,有些企业虽然已上市(原来上市的时候,主营业务是3C电池),但目前正在谋求将动力电池业务剥离开来,独立上市。恰好近期看到了一份二线电芯企业计划将动力电池业务剥离,独立上市的商业计划书,联想到去年看到的,也是某二线电芯企业计划以其某子公司来融资的融资计划书。基于看了上述商业计划书和融资计划书的一些感想,浅谈下国内二线电芯企业的商业价值或者投资价值。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分享下个人的观点。从投资角度讲,首先当然看标的公司所在的行业赛道。站在全球碳中和和电动化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这个赛道肯定是一个优质的赛道。未来五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在40%左右。那么在一个优质的赛道中,标的公司如何攫取更多的利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呢?这个通常需要从技术和成本两个维度来进行评判。

技术层面:锂电行业的技术层面,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动态,且快速演进的状态(也是我一直认为锂电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更加有意思的地方)。无论是从材料体系(碳硅负极,LFMP,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还是电芯的封装形式(软包,圆柱,方壳),还是最后的应用结构形式(CTP,CTC),当前产业链的每个链段都会面临多样化的路线。到底哪个才是最终的形式?目前并没有结论。而上述多样化的技术路线,也可以被称之为技术路线风险。如下图所示,而从电芯企业融资的PPT中,可以看到规避技术路线风险,只能把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且比较火的技术路线都搬上来,以给投资者信心。

▲C公司固态电池专利

但是实际上,行业公认的比较火的技术路线,一线电芯企业无论是在专利布局还是上下游资源上都有涉及。且这些提前布局的技术路线,需要海量的研发投入资金,以及协同上游的供应商资源来配合,并需要下游的OEM来进行产品的测试和认可。一线电芯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体量优势和资金优势,快速地进行开发和落地。而上述是二线电芯企业所不具备的。

▲某二线电芯企业的产品

技术成本层面:动力电池使用终端是普通消费者,之所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和销售量逐年快速提高,很大程度得益于消费者用车成本的降低。而电池的成本降低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较好的成本控制,无疑是产品毛利保证的重要基石。动力电池的本质虽然也是汽车零部件,但是与传统零部件很大的区别点在于:电池的上游产业链较长,且电池的核心产品属性是由上游材料和下游制造工艺设备决定的,因此上游材料和下游制造设备占据了电池产品成本大部分的比重。要想在电芯产品上形成良好的成本优势,则需要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参股,锁定长单,合资共建等方式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这种模式行业内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即将要上市的或者剥离动力电池企业,要单独上市的二线点企业,要去做一线电芯企业要做的这些一体化布局,无论是从实力还是时间进度来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宁德时代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电芯行业已经早就过了那段50%左右高毛利的时代。在近期的欣旺达投资者交流会议中的信息显示:销售规模达到150-160亿,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的行业背景下,在当前C公司这种体量公司的毛利只有20%出头的情况下,二线电芯企业如何在成本上优化,如何在技术上不落后甚至略有前瞻的布局,能给投资者以稳定达到预期的收益,目前看下来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行业同仁,可以在后台留言,讨论。

       原文标题 : 二线电芯企业的投资价值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