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车企造电池,究竟是未雨绸缪,还是多此一举?

2022-12-01 15:40
C次元
关注

02

“钱景”光明,道路曲折

车企们自研电池、制造电池之后,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进可攻,退可守,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自强之路。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被牵扯大部分精力之后,新能源车企们能否好好造车,也就成为了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大势浩浩汤汤,从燃油路线,到全系混动,进而一步步进入到纯电时代,汽车核心部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变成了如今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

如此“改弦更张”,也提醒着笃定新能源汽车的各大车企,在新的三大件上再次押注。

当动力电池占到整车成本的40%~60%,没有一家车企甘愿沦为电池厂商“打工仔”。但是话又说回来,国内汽车行业长年依赖Tier 1集成方案的造车模式,现在依旧存在着不小的惯性。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当遇到电池供应问题时,车企们第一反应就是找供应商,而这也是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声称“产业链分配不均,话语权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其实关于动力电池行业的顽疾,早已将“锅”甩给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经公开表示过:涨价是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而根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在11月中旬站上了59万元/吨,随后连续十几日持稳,11月29日市场均价为58.25万元/吨,虽有所下降,但依旧处于价格高位。

毫无疑问,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是既成事实,车企们自研、自造动力电池,也必须面对这一现状。好消息是,在量产电池之前,车企们并不需要对原材料布局太多,但是另一方面,到了车企真正造电池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车企就能搞定原材料供应商?

在蔚来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表示,如果每吨碳酸锂价格降低10 万,蔚来的毛利率可以提高2%,如果碳酸锂价格回落至十几万,蔚来毛利率可达到 24%-25%,有希望在2023年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显而易见,对于车企而言,自研自造动力电池的首要目的便是削减成本,以求盈利。但不管是前期的资金、人才投入,还是随后的供应链整合,规模效应的形成等,都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所在。

退一步来讲,车企们造电池,当然是“前景”光明,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话语权;但在这条前进的路上,少不了荆棘、曲折、险阻,更甚者,如今和颜悦色的动力电池企业们,也会成为最大的阻碍。

各种因素叠加下,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品牌力,以及充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车企自研、自造电池,最后沦为“赔本赚吆喝”,并不稀奇。又或者,一切都进展顺利,车企们控制动力电池产业链得偿所愿,新能源汽车“淘汰”燃油车,也就成为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原文标题 : 车企造电池,赔本赚吆喝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