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固态电池,没什么能救日本车了?
最后的赌注是固态电池,但没什么大用
日本汽车工业如今正在经历欧洲车企前几年的体验变化,基于自身最长近百年的储备,认为基于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快速匹配全球消费需求的变化,认为基于自身的前置动作,能反转劣势,以及认为基于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整体零部件产业,能够快速实现成本的降低,实现燃油车时代的高性价比优势。
但,欧洲车企的案例,已经证明了很多市场现实。基于强大的研发能力,并不能全部匹配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基于应用层大量验证的智能化的劣势是无可辩驳,大众入股小鹏,唐唯实主导斯特兰蒂斯入股零跑,成立大众安徽专注于绑定中国产业链,奔驰/宝马与德国总部同级的研发中心分别落地中国,上述均是智能补课的最新动作。
基于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整体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降本的命题,其实也已被验证为可实现性极低。德国汽车工业中,奔驰、宝马选择的都是拥抱同时兼具高性价比、高先进性的中国供应链。
2022年,宝马砸下700亿大单,分别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拿下电芯生产需求,目前三大中国电池厂已经获得宝马160Gwh千亿元大单;
奔驰,与孚能、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大单已落;大众则是完成了国轩高科的控股。
当然,案例远不止德国车企,日本汽车工业目前也意识到了仅依靠自身实现此目标的难度。尽管,全球的动力电池格局是看东亚,日本本身也有着松下这种巨头,但丰田在中国市场还是选择了和比亚迪合资,选择了拥抱广汽集团,实现快速降本,以及智能化的及格级提升。本田则是选择与宁德时代签下2030年前供应123Gwh动力电池的大单。
足以见得,其在体验和对比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欧洲车企相同的模式。
当然,日系三大手中还有最后的一张底牌,即全固态电池完成成本降低、大规模量产的挑战,用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这种数据,不自燃、没有热失控,基于自己燃油车时代的一系列储备,快速让自己的纯电动车型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竞争力。
本田计划2024年开始示范生产,即小规模生产;
日产计划2024年在横滨建立试制生产线,2025年小规模生产,2028年量产第一代固态电池;
丰田计划2027-2028年逐步实施规模化生产,合作伙伴为出光兴产;
上述三家企业的计划和燃油车时代一样,是相同步调。但实际的问题是,即便日系车企完成了有效的成本降低,其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因为一方面,虽然目前发展最快的中国汽车品牌并未明确宣布这一量产计划,但从技术进步角度,不论是蔚来的半固态电池,高性价比的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以及目前锂离子5C电池(麒麟电池)等,其充电速度已经来到了10分钟补能400公里的水准。
而日系固态电池所说的10分钟补能1200公里只是材料级概念,业内推断4-5年之后量产达到的天花板级效果,预计为10分钟补能800-1000公里。所以,面对还在进步且同样在推进固态电池的中国车企,要比拼的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落地速度。
另一个关键挑战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即便固态电池量产,其想达到接近实验室级的数据,也需要专门的高功率充电桩。换言之,以当前国家电网120kW的新桩,即便是固态电池,也并不会比普通电池充电快太多。那么,也就如燃油车时代那样,即便固态电池量产,对用户来说,去哪儿加油/补电,也是极大调整。
写在最后
当然,日系三大要面临的挑战还有太多,比如其日本本土对此的阻力会有多大。为何要研发用不到的东西,这将是一个逻辑碰撞的问题。
而摆在日本汽车工业面前的思路也并不复杂,像欧美车企那样拥抱全球化,尽可能的提升技术先进性同时完成成本下探,这是社会层级都能看得到的清晰路线。
问题还在于,日本本土是否会对新能源汽车业务像Kei-Car般给到消费扶持政策。
摆在日本汽车工业眼前目前史无前例混乱的问题,并非是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种技术就能解决的,而是全维度换路转型。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除了固态电池,没什么能救日本车了?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