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超1万家集成商倒闭!储能企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中国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73GWh(以终端口径统计),同比增长60%,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出货约159GWh,占比92%。

然而,行业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储能行业的急转直下。自去年年中开始,储能行业进入了“厮杀战”,尤其是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多家头部储能企业高管曾公开表示,储能系统集成商即将迎来淘汰赛。

而这场淘汰赛,在2023年已然开启,2024年将会愈演愈烈。

储能系统集成商倒闭率高达16%

据企查查最新数据,业务包含“储能系统集成”的企业已逾8万家,储能企业总数达到了17.8万家之多。

据此计算,储能系统集成商占储能企业总数的46%。近半数以上的占比,可见储能系统集成是储能行业最为火热的细分赛道。

但即便火爆如储能系统集成,仍然有16%的企业倒闭。

截至1月8日的企查查数据显示,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异常经营状态公司占比为7%,主要包括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责令关闭等状况。

其中成立时间在3年内的公司倒闭率为5%;在5-10年的公司倒闭率最高,接近16%,据此计算,有12800家成立5-10年的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已倒闭。

储能系统集成作为储能产业链的的核心环节,但还是有16%的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倒闭,品牌综合实力和行业内卷是两大主要原因。

CNESA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的招标量同比增长306%,以“五大六小、两网、两建”为主,其中Top10采购单位规模合计占比达90%。

对应到中标规模,2023年全年储能系统中标规模22.7GW/65.7GWh,同比增长257%/383%,共有200多家企业摘得标的。其中,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比亚迪宁德时代、电工时代、阳光电源和远景能源入围半数以上标的。

显然,头部企业更受青睐,其背后是品牌实力、产品实力、技术能力等强大综合能力的支撑。

同时,在强者更胜一筹的态势下,储能行业的内卷更催化了部分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淘汰,尤其是浑水摸鱼的企业,可谓是“一招致命”。

去年年末,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产能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们现在储能行业的现状。”

洗牌进入深水区

全球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前五大储能系统集成商市场占比高达62%,中国企业占据三席。其中,阳光电源以1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摘得全球储能系统集成桂冠。其后是Fluence占14%,特斯拉占14%、华为占9%,比亚迪占9%。

结合前述的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中标企业,2024年强者恒强的局面将进一步放大,行业头部集中度也将持续提升,行业洗牌将正式进入深水区。

这一点,早已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给出了预判。

去年5月,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曾在一场行业会议上抛出了振聋发聩的判断:“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还在解决生存问题,到明年可能 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天合储能战略市场与产品管理总监李秉文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洗牌的速度未必会如‘明年倒下80%系统集成商’这么快,但是整个储能行业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洗牌的阶段。”

去年12月,亿纬锂能副总裁陈翔也表示,“整个储能行业不是即将进行洗牌,而是正在洗牌的过程当中。”

EESA则分析认为,随着储能项目在22、23年大规模的并网运行,对于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优劣将在项目大规模运行过程中不断体现,不同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一定会在系统稳定、安全以及高效等方面有高下之分。尤其是在源网侧储能项目中,如何能够保证系统在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稳定运营,是对于一个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期的考验。

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也凸显了储能行业一个较大的问题,即利用率低。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48.70GWh,对比文章开头159GWh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产能利用率仅30.63%。

究其原因,新能源强制配储是双刃剑。一方面,是国内储能发展最为重要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也导致配而不用的情形频繁发生。

去年11月,宁德时代的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犀利直言,“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

吴凯表示:“和国外相比,中国储能电站的事故率相对低一些,这一部分是电子材料体系的原因,我们材料体系的稳定性是相对好的。但更重要的,和国外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是强制配储,但配而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

“又因建而不用,无法产生价值,投资商只从降低初始投资成本的角度去选择供应商,造成低质低价中标,劣币驱逐良币。”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这也为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雷”。

出海是最优解?

出海,被中国储能企业,乃至新能源企业视为企业拓展的绝佳机会,仅德国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 2023展会,就有上百家中国储能企业参与。

EESA统计指出,2024上半年仍将是储能企业产能出清阶段,整体储能市场价格或将在2024年Q1触底,头部企业订单将先于其他企业回温,整体储能市场价格或将在产能出清后迎来小幅度上涨。中国企业如何将品牌和市场扩展到海外将成为24、25年的主旋律。

但出海,就一定是储能企业的“灵药”吗?

目前中国储能电池出口占比较高,但海外市场包括美国、英国等大型储能项目并网缓慢,传导至系统装机和电池端的需求放缓。

在户储方面,2022年大热的欧洲户储需求也在2023年放缓,储能产品卖不出去,库存更是处于历史高位。

整体来看,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供大于求,中国储能企业的产能规划远高于实际出货量,更远高于实际运行的装机规模。而今年,这种情况并不一定会有多大改善。

另外,海外的政策也是悬在中国储能企业乃至新能源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例如,2023年正式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使得国内企业难以参与到美国储能项目投资和EPC等下游环节,基本都是供应设备。

田庆军曾坦言,“国内的竞争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外的竞争则完全不同,甚至可能会引起反制。所以中国企业出海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做一些联合,相对地形成一些共识,不要卷得太厉害。”

储能的长期发展是一道通途

当前储能行业面临的问题,光伏和风电行业此前也都经历过,但最终都发展成在全球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并涌现出众多代表企业。

就此而言,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长期要有信心。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去年11月公开发言指出:“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无可替代。只要能跨过质量、安全、实证的一道道考验,就是一道通途。”

在今年以及未来的储能“生死之战”中,坚定修炼内功,踏实技术创新,做好安全技术、安全设计,持续增效降本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大的胜算。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