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美贸易继续磋商,锂电该如何抵抗外部风险?

产业链或跨产业之间协作仍不紧密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类型参与主体和企业之间的协助存在不足。在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如果只凭负极材料研发企业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难度大且效果不显著。

如果动力电池企业能跟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协同开发,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难度将降低,效果也变得显著。而现实情况是,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几家锂电巨头企业能做到与上游的原材料公司形成紧密合作开发关系,其余的200多家锂电企业与负极材料企业及其它电池材料企业之间的协作并不充分。另外,在电芯成组的过程中BMS、电池包系统PACK等企业的参与也尤为重要。

此外,在动力电池产业的一些特定环节,跨产业、跨领域协作十分迫切。动力电池进入报废期,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废物回收成了新风口。而在梯次利用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产业,包括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编码,到新能源汽车使用报废,再到废旧电池服役于电力、储能等领域,完全使用后进行材料回收。所以,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中,需要更多产业进行更广领域的合作。然而,目前为止,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合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规不尽完善,企业之间的协作并不紧密。

编辑观点:因此,锂电产业链中电芯企业、BMS研发企业、电池包系统PACK企业、装备企业、检测中心和整车企业等企业需要更多的联合开发,加强供应链协同合作,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扬长避短。此外,在产业链之外的跨领域也是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盈利点所在,如果能形成梯度利用,材料回收等跨产业的合作,无疑为动力电池产业链打造了更宽的护城河,在抵御外部的风险时更有利。

长缨在手,方可擒缚苍龙。在我国制造业遭遇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逆阻力的当下,只有掌握关键技术和设备,围绕产业链打造更宽的护城河,才能不受制于人,抵抗来自外部风险。信心比黄金贵,在现有的动力锂电规模和市场条件下,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能打破国外目前的技术垄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做大,更要做强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