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七大诸侯开启变局之年!比亚迪“狂人”王传福进化史
/ 03 /
新贵和骗子
独行者的大起大落
纵观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它们是在“明星企业”和“骗子企业”之间反复横跳。每一次当相关行业政策或利好出现时,它们被推上风口,而当其财务数据跟不上市场期待或者战略过于超前时,它们又饱受指责。
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到2002年,以手机电池生产制造为主要业务;2002年到2009年,业务扩展至“电池+代工”,同时进军燃油车市场;2009年至今,进军新能源车领域,并尝试轨道交通等基建行业。
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公司以2.3亿美元(约合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市场顿时掀起一股“比亚迪热”。短短一年,比亚迪的股价涨了10倍,从8港元涨至85港元,“比亚迪概念股”也大行其道。
沐浴巴菲特的光环,加上汽车销量大涨,让比亚迪成为汽车行业新贵。人们从对这家公司不屑一顾,到言谈中必称比亚迪,仅仅过了5年。
此时,王传福也有了新的野心,那就是进军新能源赛道。不过,比亚迪以动力和储能电池为基础的各项新能源业务,短期内很难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因此,王传福尝试复制进军汽车时“电池养汽车”的“以旧养新”思路,尝试通过传统汽车利润弥补新能源亏损,同时借力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东风和政策补贴。
如果说2003年从电池跨越到汽车,比亚迪克服的主要是技术和能力鸿沟,那么2008年开始进军新能源,则是从市场生意之路转向政府。在新能源领域,这个自下而上成长起来的民营公司,越来越多地和政府站到了一起,高度依赖政府资源、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等也成了公司的长期状态。
2008年,比亚迪推出插电混合动力轿车F3DM,2010年F3DM开始向个人消费者发售。彼时,其他厂商还未推出其他插电混合动力车产品,比亚迪的F3DM成了深圳市实现其新能源示范推广计划的主力车型,颇占先机。
此外,备靠深圳的比亚迪还开始大力进军电动公交市场。2009年10月,比亚迪推出纯电动大巴K9,并终于形成了一套和深圳政策契合的发展道路:以公交电动大巴K9为新能源汽车切入口,加上插电混合动力轿车F3DM、纯电动轿车E6三线组合发展。
随后,以发展新能源及汽车产业的名义,比亚迪开始在广东、湖南等地相继建立太阳能、汽车生产等生产基地。在这些投资中,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并通过提供产业补贴等方式给予比亚迪支持。
不过,王传福低估了不同业务的跨越难度。基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测,比亚迪2009年到2011年间向新能源领域投出了超百亿元的资产。同时,在传统汽车产品更新不足的情况下,2010年定下了全年80万辆的激进产销目标,之后疯狂扩招人员,扩展经销商网络。
于是,危机很快出现。
从2010年4月开始,比亚迪的传统车销量开始同比下滑,颓势不止。让比亚迪长期依赖一款主力车型F3获利、缺乏新品的弱点暴露无遗。
当年8月,公司不得不将全年销量目标从80万辆调低到60万辆,大量经销商退网,公司启动“人员优化”,几次和被离职员工坐上了谈判桌。不佳的财务管理等,导致公司财务高度吃紧,现金流等问题严重。
到2011年,公司的盈利情况持续恶化。上半年,比亚迪的营收同比减少11%至225亿元,利润同比下滑89%至2.75亿元,财报中分类的三大主营业务——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以及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均不好过,而纯电动汽车市场培育在初始阶段,短期内难见收益。
为了缓解资本危机,比亚迪迫切需要向二级市场融资。2011年6月,A股新股破发乘风,为了顺利IPO,比亚迪采用了“主动让价”、降低募集资金等保守方式。公司后来虽成功上市,但基本面及业务发展的表现不如期待,冷却了投资者对“股神”的迷信。
与2003年进入汽车产业时的“疯狂”不同,这一次,王传福被指责为“骗子”,用新能源故事“忽悠”大众。在不谨慎的扩量策略下,其传统汽车的质量和研发能力也受到质疑,品牌形象受损。
王传福坦言,此前汽车销售的巨大成功让比亚迪决策层不冷静。以IT养车获得成功,但以车养新能源是另一码事。要想走出财务低谷,比亚迪唯有在汽车产业再度发力。
3年后2014年7月,市场上又是另一幅光景:上百家基金、券商再次涌向比亚迪,对这家在新能源方面的先行者进行考察调研。随后,多家券商发表研报称,建议买入或增持比亚迪,原因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浪潮已经到来,比亚迪整体实力领先同行,未来可期。
被狂热追捧和被冷落交替,比亚迪的创业故事也在其中不断演进。
2016年10月,比亚迪宣布高调进军仅有寡头玩家且行业壁垒极高的轨道交通领域,推出“云轨”这一全电动单轨轨道交通方式,再次引发市场质疑。一年之后,中国大型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政策迎来调整,要求各地城建减少不切实际的“拆建”等,云轨的发展因此踩下了急刹车,比亚迪也因此收获了不少“负面声音”。
到2020年,在特斯拉的带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疯涨。深处其中的比亚迪,同样也成为行业上行的受益者。
到2021年年中,这一趋势有逐步回撤趋势,李录也在此时选择减持比亚迪。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比亚迪变了吗?
/ 04 /
比亚迪变了吗?
李录大概是最早一批押注比亚迪的知名投资人。
千禧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诞生了奇瑞、吉利等一批本土车企。
2002年7月,彼时的国内电池大王比亚迪成功登陆港交所,并未涉足汽车行业;4个月后,比亚迪以2.695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决定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该决定犹如一石惊起千层浪,引发了一众机构投资者的抛售,比亚迪股票应声下跌。李录却反其道而行之,重金买入比亚迪。他曾在自己的书中解释称,投资比亚迪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公司身处对的行业,在合适时间获得政府支持,公司的工程师文化让其有能力解决重大难题,投资时价格有安全边际……
如今,他选择卖出比亚迪股票,市场估计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大逻辑变了,二是估值过高。
从行业大逻辑来说,早在2020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及不少研报都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调:新能源是一个长期处于成长趋势的赛道,行业天花板很高。
图源:渤海证券
但同时,也有不少市场观点认为当下新能源相关股票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比亚迪在A股和港股的市盈率分别高达158倍和120倍,投资人感到“恐高”也并不奇怪。
在这场大考里,比亚迪的真实基本面究竟怎么样?
财报显示,比亚迪2020财年实现营收约1566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约42亿元,同比增长162%。可见,从整体收入和净利润来看,比亚迪依然处于快速增长中。
其营收来源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汽车、手机三个部分。其中,汽车业务大致占比五成,手机部件和组装约占比四成,电池和光伏业务大致在7%-8%左右。目前其商用车的占比还较为有限(约2.5%),这意味着比亚迪差不多一半的收入来自销售乘用车产品、
不过,在利润方面,以消费电子代工业务为主的比亚迪电子却几乎成了公司的“顶梁柱”。财报显示,从2018年至2020年,比亚迪电子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占比均在七成以上。由此可见,比亚迪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可能都没有想象中赚钱。
同时,比亚迪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称王,但数据显示,公司燃油车产品的销量反而超过新能源汽车。财报显示,2020年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为42.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9万辆,燃油汽车的为23.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35%和增长2.32%。
基于以上种种,有观点认为比亚迪已经陷入了“隐形泥潭”,公司的增长机会在哪里?
一方面,比亚迪和滴滴曾在2020年达成合作,前者将为后者专门定制网约车D1,以国内网约车市场目前超千万的司机就业人数,这一合作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另外,比亚迪半导体日前向深交所递交的创业板上市申请,距离正式IPO近在咫尺。在近两年车用半导体芯片供不应求的整体趋势下,新能源王者比亚迪或能借此更上一层楼。
比亚迪能否王者归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