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56天后官宣退市,一文回顾滴滴的五场战役、两场婚姻与一个核心竞争力
二、一场合规的博弈、不太赚钱的窘境、变化与不变
滴滴凶猛的扩张,与监管部门一直维持着或明或暗的博弈。“它初期直接冲击监管体制,后期不执行监管规定,利用资本的力量疯狂扩张。”交通运输部出租汽车改革首席专家徐康明曾经非常直白地对《财经》这样表示。
1、一场合规的博弈
徐康明指的“冲击监管体制”是指,2014年底、2015年初网约车刚开始发展兴起时,政府对监管态度曾犹豫不决,是鼓励发展,还是直接禁止,相关部门一直在讨论,这种状态延续了一年。据统计,2016年交通部出台政策前,滴滴出行覆盖用户超过2.5亿,司机超过1400万,市场占有率87.2%。
显然,从滴滴2012年做打车软件的时候就面临“是否合规”的政策风险。在投资人看来,政策风险会随着体量越大,风险系数会成反比下降,如果还能解决海量的就业问题,那么一旦做大,政策风险长期来说趋于零,除非滴滴自己出错。
解决“海量就业问题”或许是程维的底气或筹码。据《财经》报道,程维经常会向主管部门强调公司拥有千万级的司机,解决了千万人的就业,以此争取监管空间。
来源:Pexels
监管最初对这种“争取”也非常宽容。网约车都是“先发展后治理”。法律法规一度相对滞后,监管执法最初也只能罚款,比如针对不合规司机的罚款额度一般为2万-3万元。滴滴过去还会为被罚的司机提供罚款“报销”。这显然是在变相纵容司机违法,争取司机的“民意”。
徐康明指的“不执行监管规定”是指,2016年7月,讨论两年,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公布《暂行办法》,随后主要省市出台了网约车管理细则。不执行的现象有,没有按照规定将运营数据传输至监管平台、没有主动清理不合规的车辆与司机、冒着“非法”风险大推顺风车业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出台政策前,监管虽然对滴滴有过30多次叫停,但并没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真正引起社会反响较大的是滴滴的“顺风车事件”。
据报道,2018年5月发生第一起顺风车恶性事件之后,滴滴方面称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反思,但事后看,第一起事件并未引起程维等高管足够的重视。没过多久,时任顺风车业务负责人黄洁莉为了业务增长又悄悄恢复了社交信息。直到2018年8月发生第二起顺风车恶性事件,滴滴高层对安全才开始足够重视。2017年有8亿净利润的顺风车业务被下线,程维不得不承认2018年“公司不如预期”。
综合来看,柳青承认为这是“好胜心太强”,偏离了顺风车公益的初心。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柳青与程维太想证明自己,太急、太快就容易出错。在分析看来,“一把好牌”硬是给打烂了,滴滴没有能够抓住这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彼时,按照交通运输部与公安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的要求。
据称,滴滴过去不愿将数据接入监管系统,也不愿将合规数据公开,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合规的数量太庞大了,接入实时数据,就相当于告诉监管每天到底有多少不合规的车辆在跑,执法和处罚,滴滴承受不了,不过随后滴滴还是承诺接入了数据。
据交通部数据,滴滴出行2021年6月合规率为39.6%,7月为40.8%,8月为41.9%。所谓双合规是指必须持有“人证”与“车证”方能营业,北京需要京籍京车,上海需要沪籍沪车。如果全面合规,滴滴的赢利能力与市场规模都将是一个问题。
来源:交通运输部官网截图
2021年,监管部门曾三次约谈滴滴。第一次是在3月5日,第二次是在5月14日,第三次是在9月1日,前两次是涉嫌侵害司机或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第三次则是存在“招募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的问题。共同点都是维护合规司机的权益。合规与数据安全,仍是监管关切的核心。
2021年6月30日,滴滴抢跑上市引发了管理部门强烈的反弹,对数据安全担忧点燃了对滴滴等互联网企业更加猛烈的监管。
与此同时,学界也在争议滴滴与优步合并是否涉嫌垄断,在滴滴自辩不满足反垄断审查申报标准时,一位学者的观点是:“亏损的垄断者也是垄断者”。几年时间过去,关于滴滴反垄断的调查,至今仍没有结案。
2、一个不太赚钱的窘境
在“市场占有率近90%”的滴滴似乎还面临一个不太赚钱的窘境。据晚点报道,即便只看滴滴独占五年的中国网约车业务,滴滴也仅有3.1%的EBITA利润率。
招股书显示,今年第一季,滴滴经营亏损66.54亿元,公司中国出行、国际及其他方案收入分别是392亿元、8亿元及21.24亿元,总收入422亿元。同时,滴滴收入成本为376亿元,扣减成本后公司毛利率只有11%。
摊开来看,滴滴中国出行分部提供的服务包括网约专车、的士网约、司机代驾及顺风车四种。除网约车外,其他三种服务计入其他出行服务分部。
招股书显示,2020年,平台GTV总额是1890亿元,扣减其他出行服务分部司机/合伙人收入及激励386亿元、有关税费5亿元、网约专车的顾客激励163亿元后,得到收入1336亿元。之后再扣减专车司机激励费用69亿元、专车司机收入1105亿元、其他成本及经营费用之后,最后经调整EBITA只剩下40亿元。
滴滴为何不太赚钱?有分析认为,这是滴滴给司机的激励与收入给多了。今年一季度,滴滴赢利了。有媒体称,这是滴滴提高了司机抽成所致,“司机被困在算法里”。一位来自黑龙江在上海的滴滴司机表示,滴滴对网约车司机的抽成比例目前已高达30%,有时甚至达35%-40%,在很多司机看来,这样的抽成已到了压低利润的极限。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
9月10日,监管就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对滴滴等平台开展指导。核心在于,有条件的要签订劳动合同,没条件的也要订立书面协议,同时要求平台企业还应督促用工合作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依法”与“合规”是关键词。
在此之前,滴滴就对司机收入情况做出了透明化调整。8月16日,滴滴车主App上线试行“司机收入报告”。在沈阳、长春、保定、秦皇岛、鞍山、淄博和安顺的滴滴司机可以率先体验透明账单,乘客支付金额和司机收入金额都一目了然。
3、一个变化与一个不变
出行市场是很难做品牌沉淀的。用户没什么忠诚度,司机也没有忠诚度,供需双方难以掌控,用户关心的是时间和价格,司机关心的是收入。滴滴被停止“拉新”后,出行市场的生态也出现了一个新变化:美团打车重新上线,嘀嗒、T3、曹操、高德、神州等200多家网约车公司纷纷以区域补贴抢占市场。
据交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滴滴出行6月订单增长情况为-13.4%,7月为13.1%,8月为-21.1%。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出行在7月增长了33.2%,T3出行在8月份增长了66.8%,T3无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据晚点报道,T3 出行8月日均单量约为120 万-150万,比去年底的70万-80万单有显著提升。滴滴约在2000万左右,高德约在500万,美团大约为120万。滴滴的市场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来源:Pexels
据媒体抽样调查显示,滴滴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一则是滴滴拥有规模优势。据报道,截至2020年底,滴滴出行平均月单量超过5.6亿单,第二的曹操出行单量只有1600万单,之后的T3出行有1500万,再之后就是百万量级的美团、首约等平台。由于规模优势,专车司机在滴滴更容易接到单。
二则滴滴在7月上调了补贴,下调了抽佣,留住了司机。“抽成有所降低,接单更加科学,派单不超过2公里,部分试点城市抽佣已经透明化,其他没什么变化。滴滴即便不运行,它还有花小猪,基本上每个滴滴司机都会在花小猪上注册”,一位无锡的滴滴司机这样表示。
这位司机口中的“花小猪”,或许是滴滴的“最后的一招”,花小猪美其名曰“下沉市场”。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当前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用户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但三四五线城市不到5%。
此外滴滴还有拼车、特惠快车等新产品向更低价格延伸,通过降低车费吸引乘客使用软件。拼车则是一个毛利较高的产品。
滴滴网约车CEO孙枢曾披露过滴滴拼车的计价规则,司机是按快车计费,而平台按乘客数收车费。在孙枢举的几个例子中,未拼成只有一人成行的例子中,平台负抽成16%,这种情况“每5-6单中有一单”。在拼成的例子中,平台抽成从17.56%到28.99%不等,高于滴滴网约车平时12%左右的抽成率。
目前尚不清楚,拼车与特惠车业务能给滴滴带来多大的利润。不过,在一些滴滴司机看来,眼下滴滴的市场份额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接单量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别的平台接不到单”,一位滴滴司机表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