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比亚迪的天花板在哪里?

2022-02-28 15:06
锦缎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作者:愚老头,在雪球设有同名专栏

比亚迪(SZ:002594),应该是中国股市争议最大的一家公司。从成立开始,这家公司就一直站在时代潮头,每一次的战略选择也都会成为市场的焦点。每当公司看似进入躺平状态,甘于平庸的时候,又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技术或者产品让市场眼前一亮。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我们尝试去探索这么一个问题,比亚迪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01熠熠星河,起于微末

史学界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如果放到汽车行业,那比亚迪的历史,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

提到比亚迪,我们绕不过去的,就是王传福,比亚迪的创始人。

王传福的身上,是快要被忘却的,那一段物质匮乏但却朝气蓬勃的历史。

王传福是安徽无为人。无为,古称濡须,位于安徽中部,地地道道的江南小城,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无为下面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个木匠,当过大队书记,在当地小有名望,但多年的积劳成疾,在王传福13岁时就去世了,不久母亲也在他初中即将毕业时骤然离世。

因为母亲的去世,王传福回家奔丧,不得不缺考了两门课程,与当时的就业热门中专失之交臂。现在的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当时中专那么热,80年代的中专包分配,是家境贫寒学业出众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首选。

冥冥之中,也许母亲不想让王传福在平凡的生活中蹉跎一生吧,中专考试失利后的王传福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当时县里刚成立的一所普通高中—无为二中。王传福有5个姐姐,1个哥哥和1个妹妹,父母去世之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姐姐们相继嫁做人妇,妹妹寄养给远房亲戚。大哥王传方,大嫂张菊秀撑起了这个家,他们竭尽所能,起早贪黑,唯一的愿望就是王传福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兄嫂承担王传福的学费和生活费,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生。

1983年,王传福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1987年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1990年时年24岁的王传福硕士毕业留在该院301室工作,2年后被破格提拨为副主任,1993年被任命为研究院在深圳设立的比格电池公司的总经理。

故事如果到这里,那就是一个令人昏昏欲睡的,凤凰男飞出乡村走向大城市的老桥段,后面可以嫁接无数的随机剧情。

王传福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并不缺乏亲情,这塑造了他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贯穿了后来他的整个创业过程。

王传福最开始做的,不是汽车,而是电池。

王传福本科四年,学的是电池,研究生三年还是研究电池,1995年,工作五年的王传福,做的还是电池。就在彼时,王传福决定下海了,他要自己创业。

这个时候,王传福生命中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吕向阳出现了。

关于吕向阳到底是做什么起家的,有好多个版本,证券、贸易、房地产的都有。吕向阳大王传福4岁,他16岁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无为分行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1993年31岁的吕向阳辞去铁饭碗,来到广州创业,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95年,王传福找到了这个发达的表哥,一张嘴就是要借250万,说要搞个厂做电池。

现在的250万人民币对于创业来说,确实不算什么,可那是1995年。1995年,北京三环以内的房子,一平米也就是两三千块,250万可以在北京核心区买到1000平的房子,放到今天,妥妥的一个小目标。

我不知道吕向阳听到这个表弟要借这么一笔钱的时候到底怎么想的。

但我相信,王传福表哥的第一反应,最可能的就是这个表弟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放着前途大好的国企总经理不干,自己出来创业,而且干的还是费力不讨好的制造业。

从1983年到1995年,王传福研究了12年电池,他对电池行业的未来非常笃定,虽然后来有各种的地摊文学不吝赞美王传福表哥的眼光,但对于这个时候的吕向阳来说,最大的可能就是——一点都不相信。可毕竟血浓于水,吕向阳可能就是本着实在不行就当扶贫的想法,投了这250万。我们不知道王传福的表哥当时是怎么说服表嫂拿出这么一笔钱的,但这确实是他们人生中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篇幅来铺陈王传福的背景,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一笔投资中创始人的决定性作用。正如电视剧《亮剑》中说的“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部队就有了灵魂。”

英国著名投资人詹姆斯?安德森,在他退休前最后一封致投资者的信中这样写道:“伟大的投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公司具有无限的增长机会,从不自我设限;由创始人来领导公司;具有鲜明的经营哲学,通常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而独创出来的。”

02第一桶金和比亚迪模式

电池业务让王传福掘到了第一桶金。

1995年2月,王传福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多年电池行业的研究和从业背景,让王传福如鱼得水。也是在这个阶段,王传福的比亚迪,摸索出了一整套的研发生产机制,而这套机制,也是比亚迪能够区别于其他工业企业,进而大杀四方,长久屹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伊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当时的一条镍镉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人民币一千万起,而这时的比亚迪,注册资本只有450万,还有一部分技术入股。逼急了的王传福只能想尽办法减少设备,增加人工的使用,用便宜的人工来替代设备。

在满脑子省钱想法的驱动下,王传福采用了看似笨拙的“土办法”:自己造设备,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拆成了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就这样,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要上千万,而王传福只用了不到200万,就成功的复制了一条。

后来的人将这种模式总结为“半自动化加人工”,或者说“小米加步枪”,更完整的说法是,“自主研发设备,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

比亚迪赖以起家的这种模式,有非常大的迷惑性。世人往往只看到了最后一句,半自动化半人工,自动就代入了偷工减料,降低标准这个印象,殊不知,这种模式对人对技术的要求极高,是内功修炼到了极致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是怎么做的,但是谁也学不来的主要原因。

买设备就相当于引进整套技术,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够保证设备开起来不出问题就算合格,如果有些小问题自己能修理,这就算很优秀了。现在你想想,如果一个企业对着引进来的设备,自己能重新设计,自主搭建工艺流程,不仅成本大大节省,最后还能保证产品大差不差,你说这个能力得有多恐怖?买条设备玩得转顶多算是“知其然”,自己研发自己造设备至少已经是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了。

半自动化半人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最后必然走向死胡同,而这种研发设计能力的存在将使一个企业的成本竞争能力长期强于那些只会买买买的同行。

曾经有企业参观过比亚迪的车间后,也想复制比亚迪的模式,“后来,他们没有成功,因为分解开来的技术,其实比全自动要求高很多。”王传福这么解释,“这就好比炒菜,全自动是大灶,只有三个配方;我们是小灶,是大师傅做的,有五个配方。最难就是那灵光一闪的感觉。”

以这条镍镉电池生产线为例,王传福看完自动化生产线之后,首先会将生产线进行拆解,搞清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位需要达到的指标,设计初衷,了解最后组装环节所要完成产品的各项参数,然后才是最重要的反向设计环节,首先要保证最后产品的参数合格,在这个基础上有哪些工序是必需,哪些还必须加强,有哪些可以省,哪些可以用人工,哪些不能用,最后是优化阶段,现在的生产线是不是有优化设计的空间。如果没有对工业设计,以及产品原理的高度认知,是不可能完成一条生产线的重构的。

所以说,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前提,是对产品原理的高度掌握,是典型的研发生产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事实也证明,半自动化半人工只是表象,技术水平才是根本。1995年王传福将样品送给当时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高品质,低成本,让大霸几乎感到难以置信,年底就将原来的三洋的订单转给比亚迪。

此后的比亚迪,在电池行业走上了快车道。1998年,比亚迪在镍镉电池领域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2002年,比亚迪在港交所上市,王传福也成为福布斯富豪,这一年,他只有36岁。

对比亚迪的这套机制,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注脚。

2002年11月27日,王传福受邀拜访富士康,彼时的比亚迪只是一个做手机电池的小公司,而富士康已经是世界级的代工航母,宾主见面,按照当时的新闻稿是“双方宾主言欢,觥筹交错,畅想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之后按照流程,顺便请王传福参观了一下生产线。

当时王传福到底怎么想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但作为工业设计制造方面真正的大师,给王传福带来的可能不是震撼和敬仰,而是“就这?”,自然而然的就会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最了解你的,往往不是亲人,而是你的同行,或者敌人。此后的比亚迪开始大举投入手机代工业,也引来了2006年与富士康的诉讼,这场诉讼一直持续到2012年。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