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电池争霸战
“碳壁垒”林立,碳中和能力成为电池企业角逐的下一个赛场。
撰文|饮马流花河
出品|零碳知识局
在过去的2023年里,气候治理、碳治理行动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领域。尤其是针对锂电行业,各国开始发布明确的“碳壁垒”政策。
2023年8月,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法案对出口至欧洲的电池设定了严苛的标准。
《新电池法》核心规定
无独有偶,同样在去年,日本政府经济产业部要求从2024年起,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披露电池的碳足迹。之后,日本政府将对动力电池的碳足迹设定一定的上限,超过了碳足迹上限的电动汽车将无法获得财政补贴。
这些政策意味着电池企业如要进入欧盟、日本等市场,就需要追溯、记录和公开大量的产品信息,还要在碳管理人才、技术、供应链、商业模式等方面加速创新,大大增加了电池企业运营的负担。
不过,挑战总伴随着机遇。这意味着提升碳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电池企业开拓全球化业务的关键,电池产品的碳排放水平也已经成为技术、成本以外的核心竞争力。
国外法规纵然严苛,但受制于产业链劣势,优质产能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激烈的国内竞争和产能过剩使得“走出去”成为中国电池企业的共识。
2023年以来蜂巢、派能、国轩高科等锂电企业接连宣布海外建厂计划和车企大单的消息。
据媒体统计,目前全球电池规划产能高达8000GWh,是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的4倍以上。
2023年上半年,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叠加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等电池企业部分厂区出现停工和裁员事件,领头羊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创下60.5%新低,其利用锂矿返利计划试图绑定车企订单,也释放出下游需求不足信号。
远景动力中国区总裁赵卫军曾表示:“据统计,海外市场到2025、2026年还有400GWh的产能缺口。汽车行业的产能本地化属性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能走出去,谁就获得了先机。”
电池企业开始着力规划自身的碳中和路线图、打造零碳产品。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投建蔚然成风。这些举措背后的目标基本一致——迎难而上,面对“碳壁垒”挑战,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
一场零碳电池大战正徐徐拉开帷幕。
竞速碳中和
2023年4月,宁德时代在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零碳战略”,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
对比老对手LG和松下,宁德时代的零碳规划更具雄心。LG计划到2030实现100%绿电、2040年100%可再生能源,2050全价值链碳中和;松下则选择2031年减碳6000万吨二氧化碳、实现100%可再生能源、2029年自家所有工厂碳中和的减碳路线。
无论是运营碳中和还是全价值链碳中和,LG和松下的目标均逊于宁德时代。
除了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老牌电池巨头,电池新贵也开始角逐全价值链的碳中和。
2023年9月欧洲IAA MOBILITY 2023上,瑞浦兰钧首次发布全面碳中和路线图:瑞浦兰钧将在2026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到2035年进一步实现价值链碳中和。
伴随碳中和路线图发布的还有欧洲发展战略,瑞浦兰钧宣布将持续深化在欧洲本土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未来计划在深入调研后进军欧洲。
电池企业碳中和承诺
来源:公司ESG报告、零碳行动报告、碳核查报告
除此之外,中创新航在2022年ESG报告中提出2025年前,单位产品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4%,2025年,原材料供应商实现100%绿电的承诺。
2023年9月,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公司计划在2023年打造公司首个中国零碳工厂,规划到2026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碳中和。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家电池企业早在2021年便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2021年初,欣旺达开始正式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先后发布《欣旺达碳达峰·碳中和宣言》和《欣旺达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宣布2029年运营层面碳达峰,在2050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解释称:公司有一半产品出口海外,许多高端客户提出了产品减碳要求,欧盟电池法规也日趋严苛。因此欣旺达意在解决业绩快速增长和碳排放持续下降之间的矛盾,进行长远规划。
另一家企业就是远景动力。2021年4月22日,远景科技集团发布首份碳中和报告,承诺将于2022年年底实现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2028年年底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作为远景旗下的动力电池企业,远景动力也将同步实现这一系列目标。
2023年7月份,远景科技集团发布《2023零碳行动报告》,公司兑现2022年实现运营碳中和承诺,远景动力从而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电池科技企业并获得英国碳信托(CarbonTrust)的认证。
设定碳中和目标只是电池企业零碳竞赛的第一步。企业们很快就发现,碳排放信息披露是衡量企业碳减排目标进展的重要渠道。随着ESG评级的普及,有些评级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碳信息披露的要求。如TCFD规定,企业需要披露范围1、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可选择的范围3的排放以及相关风险。
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符合规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披露企业碳排放信息。
电池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
来源:公司ESG报告、零碳行动报告、碳核查报告
空白为未披露
通过查阅公司ESG报告和环境信息网站IPE发现,行业内主要电池企业大多披露了范围一、二的碳排放,只有国轩高科和远景动力测算并披露了范围三碳排放,宁德时代披露了生产基地的范围三排放。综合来看,远景动力定期发布《零碳行动报告》,披露信息最为全面,包含了能源使用情况、用电总量、绿电占比和使用量等重要内容,而有些企业几乎空白。
血拼绿电
在众多碳中和评价指标中,绿电占比尤为重要。使用绿电能够显著降低电池碳足迹,也是企业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体现。
根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GDI发布的《动力电池碳足迹及低碳循环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相较于传统电力排放因子,由于绿电完全由可再生能源生产,其排放因子几乎为0。针对某中国工厂生产的NCM811电池,若其生产过程中用电全部由电网直供变为绿电,则可在其生命周期减少30%的碳排放。
来源:《动力电池碳足迹及低碳循环发展白皮书》
电池企业零碳竞争的第一场战斗就在“绿电”领域打响。
中国电力结构以火电为主,电池企业提高绿电占比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将生产基地设在清洁能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云南、内蒙古;另一种是自建分布式光伏或风电。
因为分布式风电开发流程和手续相对光伏来说繁琐,几乎与集中式风电的难度相当,所以大部分电池企业的新能源项目以光伏为主。截至2022年底,欣旺达以67.42MW光伏装机和75655MWh光伏发电量位居动力电池前十榜首,该公司还规划2040年前再建1.38GW光伏。
能在风电领域有所作为的,一是在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背景下有储能业务加持的宁德时代,二是集团公司本身就有风电业务的远景动力。
继2023年4月进军海风领域后,宁德时代在风电业务上持续加码。
2024年1月4日,邹城润时风电有限公司、金乡润时风电有限公司同日成立,注册资本均为1000万元人民币,由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时代绿能(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先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而时代绿能正是宁德时代布局绿电的先头兵。
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来看,宁德时代布局绿电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电池产能绿电需求,助力零碳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项目有配储要求,宁德凭借在储能产品成本方面的优势获取可再生能源项目指标,又可以促进公司储能产品的销售。
据媒体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已通过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能在山东济宁、济南、河南等地获取约140万千瓦风电指标。相比2022年宁德时代在贵州和江西取得约30万千瓦指标,布局速度和规模大幅提升。
光伏方面,2023年5月,宁德时代位于山东济宁的1.1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入选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2022年,宁德时代分布式光伏全年发电量达到了5.8万兆瓦时,绿色电力的占比达到26.6%。
如果说宁德时代在绿电方面的表现堪称优等生,那远景动力则将自身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依托集团在风电领域的能源优势,远景动力实现了94%的绿电占比,未来目标是2025年100%绿电,承诺和成就均领先其他电池企业。
据《2023远景零碳行动报告》,截至2022年底,远景动力在厂区内已有35MW风机和4MW光伏投入使用;2023年在全球规划了超过49MW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下一步,远景动力将向超过80%能源由本地风电光伏直供的目标迈进。
尽管国内的绿电使用、认证包含了绿电、PPA、绿电直供等多种形式。但是由于欧盟对绿电认证目前局限于绿电直供。这也成为很多电池企业追求绿电直供的主要原因。
“通过购电协议购买的绿电,通过绿证购买的绿电,在法规级的碳计算认证中不能通过的。”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曾说。
有了丰富的绿电资源,宁德时代零碳工厂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2023年10月,其全资子公司——“新津时代”获得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宁德时代第4家获此认证的零碳工厂。其余三家零碳工厂,分别为四川时代宜宾工厂、时代吉利(四川)工厂、瑞庆时代(广东)工厂。
电池企业绿电使用情况
来源:公司ESG报告、零碳行动报告、碳核查报告
时间截止至2022年底,空白部分为未披露
除了宁德时代的零碳电池工厂,2022年4月8日,远景动力的全球首个零碳电池工厂也正式在鄂尔多斯落地。协同风机、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装备,该工厂实现生产100%使用绿色能源。
2023年2月,远景动力江阴工厂获得了中国首个五星级零碳工厂双认证,并成为中国节能协会零碳工厂评价及披露平台首批上榜工厂。
2022和2023年,远景动力分别推出了全球首批碳中和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南德颁发的“碳中和认证(PAS2060)”。
远景动力鄂尔多斯零碳园区
除了宁德时代和远景动力,欣旺达也颇具雄心,其在广东惠州建有近零碳园区,还规划以深圳总部为核心推广其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辐射全国锂电产业链和其他高耗能产业。
欣旺达广东惠州博罗近零碳园区
另外,比亚迪打造了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孚能科技、中创新航等多家电池企业也陆续宣布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的建设规划。
电池企业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情况
来源:公司ESG报告、零碳行动报告、媒体报道
国内电池企业的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多集中于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该省水电发电量占该省总发电量的85%,绿电价格低廉。2022年,四川动力电池产量高达83GWh,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约17%)。
“我们一般认为,水电就是绿电,但解读《欧洲电池法》发现不确定性。风电、光电毫无疑问是绿电,但水电尚在两可之间。希望在国家层级产生对话,看看哪些电是绿电,哪些不是,给产业指示作用。”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说。
各家电池企业零碳工厂的绿电来源各有差异。在当下不同国家和机构对绿电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利用风、光资源建设零碳工厂,更具确定性。
第二战场
尽管在电池企业的零碳竞争中,绿电的开发和使用最为人关注。但实际上作为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如何在管理上提升效率、实现节能也同样重要。
这就是电池企业零碳争霸的第二战场:数字化。
目前来看,零碳产业园或者零碳工厂,除了充足的绿电供应,另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其中往往包含了废弃物、废水处理等循环系统;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底的能碳管理数字化系统等。
对应零碳园区系统结构,智慧能源管理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随着园区分布式能源比例的不断提高,需要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系统平抑波动性,综合调度园区各种能源组合,提高用能效率和节能率。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盘活碳资产、绿电等环境权益,提升电池企业的碳管理能力。
智慧能源管理已经成为电池企业的标配。宁德时代2022年ESG报告显示,其自主研发的CFMS智慧管理系统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动寻优和主动式控制,节能率达8%,预计每年避免19,792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远景推出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和方舟能碳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能碳数据,对电、蒸汽、水、压缩空气使用的实时监测和异常情况预警,从而实现能源使用的可视化、精准分析和动态管理,通过精益管理节约了4%的用能成本。
远景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
欣旺达自主研发能源和碳资产智慧管理平台,支持能源监测、碳核算、能碳交易以及综合管理,提出“五源四网三荷二储一云”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已应用于公司部分园区。
当然,智慧能源管理除了辅助电池企业自身进行碳排放管理,其本身也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这一领域暗流涌动,既包含了国家电网、新奥集团等传统能源巨头,也有跨界的互联网公司。简而言之,一家既有能源属性又有科技属性的企业才能做好这一业务。
在这一方面,集团综合业务更全面的远景更占优势。其已经将这一服务“品牌化”,已成为耐克、星巴克、元气森林等著名品牌的零碳服务商。
在智慧能源管理的赛道中,也有欣旺达的身影。其旗下拥有几家智慧能源企业——欣旺达智慧能源、欣旺达综合能源。2022年以来,这两家公司与内蒙古赤峰松山区政府、武汉江夏区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协议,主要依托自身电池业务,开展能源互联网、零碳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等业务的合作。
2022年,宁德时代入股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启源芯动力,持股10%,也开始布局智慧能源服务。
除了数字化能力,电池企业的回收业务版图也逐渐成为零碳争霸的重要战场。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电池回收是行业节能降碳的关键一环,《新电池法》规定了关键金属材料的回收率并将回收责任落实至电池生产商,已布局回收产业的电池企业拥有先发优势。
但目前国内电池回收仍面临标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2022年,全国电池回收行业整体开工率在65%左右,一些白名单企业出现了产线闲置的情况,废旧电池大量流入小作坊。入局电池回收的多为上游的电池材料企业:如天齐锂业、华友钴业和下游的新能源车企。
国轩高科正在布局电池回收。2023年3月22日,国轩高科与合肥肥东县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投资120亿元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系列项目,聚焦锂电池前端原材料及后端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据称项目投产后,将保障国轩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0GWh的原材料供应。
2022年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宣称通过子公司广东邦普开展一站式电池回收和定向循环,镍、钴、锰总回收效率达 90%以上。
此言论当时还受到天齐锂业质疑:锂回收理论上可以,但在商业上还无法大规模回收再利用。天齐锂业认为宁德时代的锂回收率“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是商业上还没见过”。
类似的争议侧面反映了电池回收行业商业模式的不成熟。
角逐软实力
衡量一家企业的碳管理能力和零碳行动力度,除了相关产业的布局和投资,还包括加入国家倡议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国内法规与国外互认、搭建公司内部碳管理体系等软实力。
以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为例,上游原材料开采阶段的碳排放往往不需要现场实测,而是在数据库取数。但中国碳因子库和欧洲碳因子库算出来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建立中国自己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库,实现数据互认尤为重要。
宁德时代已经加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电池碳核算标准工作组”,作为核心参与《动力锂离子蓄电池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T/CESA 1080-2020)等标准的制定。国际方面,宁德时代入选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 GBA)新一任董事会并成为联盟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全球碳足迹、ESG、电池护照等规则的制定。
远景动力正在牵头建立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及中国电池类产品环境足迹数据库,为电池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一整套电池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帮助电池行业未来出口建立专业的服务平台。国际方面,远景科技集团2019年加入RE100,并承诺最晚到2025年实现100%绿电,2021年加入SBTi,按照相关标准积极制定减碳路线。此外,2023年11月,远景动力还作为减碳实践的典范案例入选联合国《动力电池碳足迹及低碳循环发展白皮书》。
欣旺达加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电池行业碳排放标准工作组”、“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工作组”,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电池行业能效对标实施指南》等标准制修订工作。
在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发起并主导下,孚能科技牵头多家电池产业链头部企业起草《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成为国内首个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
综合信息披露、减碳行动、目标制定、产业布局等多维度评价,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和欣旺达是这场电池企业零碳大战中的佼佼者。
当然, 这三家企业也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为更好地适应碳中和这场深远的绿色变革,叩开海外市场的大门,电池行业还需合作推进行业标准的建立、完善电池回收体系、让零碳园区(工厂)遍地开花.......
正如2023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CEO张雷所言,以“气候”和“碳排放”为基石的新的贸易关系正崭露头角,以碳关税、碳贸易为特征的新贸易规则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机遇的答案,也是我们应对全球贸易新规则的答案,就在零碳产业园,答案就在风中飘荡。”
原文标题 : 零碳电池争霸战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技术指南立即下载>> 电动汽车功率半导体技术趋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