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03

不同车企的方案

在早期电动化阶段,戴姆勒、大众、宝马和日产等企业也都在是否自产电池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实践者。

根据《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结,车企在电池领域的探索大概分成五类。

一是自产但失败的企业,典型企业是戴姆勒和日产。

二是尝试自产的企业,特斯拉、大众、吉利、小鹏、蔚来和埃安等车企。

三是,孵化电芯企业,长城孵化出蜂巢能源。

四是,电池起家,典型企业就是比亚迪

五是,暂不考虑自产的车企,例如宝马只研发、投资,不生产电芯;理想明确也曾表态不自产电池。

(1)自产但失败的企业——日产和戴姆勒

AESC是最早从事动力锂电的企业之一。2007年,日产决定与NEC、NEC Tokin联合成立专供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公司——AESC,其中日产控股51%。

2010年,AESC开始为LEAF聆风配套电池。随着LEAF聆风的畅销,2014年AESC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地位仅次于松下,市场份额达21%。

以安全著称的AESC享誉世界,创造了迄今为止无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录。但遗憾的是,成本成为其致命伤。2014年,路透社报道称,日产-雷诺联盟因为AESC电池相较于LG化学价格过高而产生争议。有报道称,日产曾与NEC签下约定,无论NEC生产多少电极,日产都必须全部购买。这使得日产不堪重负。

到2016年,日产决定卖掉AESC,被中国远景能源收入囊中。

戴姆勒的情况也很类似。2008年,戴姆勒曾与赢创工业(Evonik Industries AG)联手成立Li-Tec公司,于2010年在卡门茨兴建锂离子电芯制造工厂。投产后不久,就于2014年11月宣布电芯生产将在2015年末全面停止,而Li-Tec成为戴姆勒的全资子公司,大部分员工并入戴姆勒。

戴姆勒掌门人蔡澈在之后的采访中公开表示:"按照现有技术,戴姆勒无法在锂离子电芯的自行制造上获得任何经济上的优势。"

如今的戴姆勒更热衷于投资电池的新技术和初创企业,来掌握电池领域的最新趋势,但已经不会在电池生产领域过多投资。

过高的成本,让两家巨头放弃了电池的自产计划。

部分典型车企电芯供应方案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整理

(2)尝试自产企业——特斯拉、大众和吉利等

别人不成功,不代表自己不成功。或许是技术的演进、电池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增长,又让很多车企燃起了自产电芯的希望。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特斯拉。年销近百万辆,似乎是特斯拉自产电池的底气所在。其创始人马斯克更是缩减成本的高手,要亲自下场设计电芯。

2020年9月,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芯,能量比第一代18650提升了50%;相比2170的能量提升5倍、续航里程提升16%、功率提升6倍、在电池组层面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

根据计划4680电池产量在2022年达到一年100GWh,2023年高达3TWh。

特斯拉有销量支撑,技术上有国际著名锂电池专家Jeff Dahn的团队支持,自产电池具备一定可行性。

大众也从研发转向了自建产能。2021年3月,大众举办的“Power Day”(动力日)上,大众公布了宏大的电芯生产规划,计划开设和运行6家超大型工厂,每个工厂的平均年产能是40GWh。

早期的工厂,大众是与Northvolt合作兴建,推动电芯标准化,集团旗下的80%的车型能够应用标准化电芯,20%的车型应用独立的专用电池设计,以实现规模化效益。

吉利是中国自建电池生产线的典型企业之一。电芯方面,2014年,吉利建立合资公司,涉足电芯研发和生产;2015年和2018年,再次合资和独立设立了两家衡远新能源企业,生产电芯。

不过,从数据上看,吉利并未更多依赖自己掌控的电芯企业,仍然以外采电芯为主。

(3)孵化电芯企业——长城汽车

中国电池领域的后起之秀——蜂巢能源,就是长城汽车孵化出的。2016年,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2018年2月,蜂巢能源正式从长城汽车独立出来。

独立出来的蜂巢能源,目前已获得包括吉利、东风等主流品牌在内的25个销售定点,与Stellantis达成总价值160亿元的全球合作项目。

根据SNE最新数据,4月份,蜂巢能源已经跻身全球装机量TOP10。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或许是吸取了日产和戴姆勒的经验,长城汽车的策略是将电池企业剥离。通过不断减少长城的股权和需求占比,使蜂巢成为独立的第三方电池供应商,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4)电池起家——比亚迪

另一家电池和整车技术权掌握的企业就是比亚迪。与长城汽车截然相反,比亚迪是先有电池技术,然后再涉足整车制造。比亚迪优势是电池技术积累比较深厚,弊端就是外供困难。

如今的比亚迪为解决这一问题,也在采取不断剥离的策略,成立弗迪电池。按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此前提出的目标,比亚迪计划在2022年年底前将旗下电池业务拆分独立上市。

比亚迪与众不同的是,除了自身不俗的销量外,其还是消费类电池的巨头。2000年,比亚迪成为了摩托罗拉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并在不久后还成为了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目前,比亚迪消费类电池,至今仍然包括三星、Dell、科沃斯等企业。

也因此,比亚迪在电池的成本摊销方面具备较大优势。

(5)不考虑自产的企业——宝马和理想等

其实更多的车企,是不愿意接入到电芯的生产领域的。

宝马对电芯深耕十余年,仅研发试制,但不下场亲自生产电芯。宝马车载动力锂电池的研究,是自2008年和A123一起合作Active Hybrid开始。2012年,宝马集团就建立了动力电池研发项目;2017年,宝马组建的电池电芯研发部门的员工已超过300人;2020年,宝马开始布局动力电池电芯的试制生产。

虽然宝马不会亲自生产电池,但也会对下一代技术进行投资布局。去年,宝马和福特扩大与制造商Solid Power的联合开发协议,并投资1.3亿美元,在固态电池领域。此外,宝马也会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例如美国初创公司Our Next Energy(ONE),该企业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双电池。

理想汽车也不会下场造电芯。在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看来,如果未来电动汽车能普及,那时的电池制造商就相当于如今的加油站或炼油厂,主机厂即使不做电池,也不需要担心被电池厂所控制。近期来看,理想汽车宁愿相信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也不会自己做电池。

当然,在保供应方面,理想也会选择合资绑定的方式。李想在新浪微博上公布新车型L9相关消息时,提到其将与宁德时代合资建生产线。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资料来源:新浪微博

可以看到,车企在是否自产电芯上,意见并不一致,更多的车企依然倾向于采购电池。电芯制造成本很高,从研发到生产,其成本投入并不比组建一家车企低。

目前看,相对成功的方式,都是将电池业务是从整车企业剥离出来成为第三方供应商。

04

生产电池门槛不低

自产电池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电动汽车观察家》从众多要素中,仅选取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两个维度对比。

作为第一梯队的宁德时代,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研发投入接近77亿元,远远超过新势力车企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

即使是第二梯队的电池企业,其研发人员也都是千人规模,而蔚来的电池团队目前仅超过400人,不足二线企业的一半。

2021年部分企业电池投入情况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资料来源:年报

2021年部分车企研发和投入情况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资料来源:年报

这还不包括场地和产线建设成本。目前来看,中国动力电池1GWh的建设成本在3亿—4亿元。

也就是10GWh,成本就达到30亿元左右。与目前主流电池企业动辄百GWh的规模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车企生产电池,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销量支撑。2021年特斯拉全球销量达到93.6万辆、比亚迪为59.4万辆,大众也有76.2万辆,而蔚来汽车仅有9.1万辆。

从远期规划看,今年特斯拉大概率就能突破年销百万辆的门槛。大众方面,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在采访中扬言,到2025年,大众集团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

特斯拉、大众都是以年销百万辆新能源汽车打底。

2021年部分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比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现阶段,无论是与电池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是车企的销量支撑两个维度看,蔚来似乎都不足以支撑电芯的自产。

不过,现阶段不足以支撑,不代表远期不能支撑。

早在去年,蔚来李斌就在公开场合表述过蔚来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豪华品牌市场总量大概300万辆的规模,蔚来力争用5年或者更长时间,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也就是说,蔚来试图在2025年挑战在中国单一市场100万辆的目标。

无论如何,蔚来敢于在电芯领域有所投入,说明其对自身销量非常有信心。

在原材料上涨、优质电芯供应不足的大背景下,车企自产电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毕竟如果销量规模足够大,将占成本4成左右的电池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也可增加与第三方电池供应商的谈判筹码,获得话语权,可谓一举两得。

--END--

       原文标题 : 蔚来将部分自供电芯,说明什么?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锂电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