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后,动力电池赛道即将进入“大逃杀”?
3、消化产能三部曲:出海、储能、技术
目前,关于如何改善电池产能过剩的问题,行业已探索出三条较为清晰的路径,分别为销售至海外、应用于储能和持续提升技术。不过,这三种方案也还各自面临着问题。
首先,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有着高确定性的增长需求,有机构预测,2026年欧洲的动力电池需求将超过690GWh,是2021年总需求量的近8倍。而中国的动力电池生产结构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其低成本、长寿命、更安全的显著特性,对于海外车企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比如,特斯拉早在2021年便宣布,全球Model 3和Y的标准续航版本车型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在此背景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的速度也不断增快。据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动力、孚能科技、欣旺达五家电池企业挤入了海外装车量排名的前十,其中,比亚迪市场份额的同比增速高达633.9%。
比亚迪刀片电池展示,图源比亚迪汽车公众号
中国电池企业出海,虽然已经成为其消化产能的有效方式。但电池出海并不是将国内生产的电池整装运输至海外交付那么简单,也还要求企业们在海外进行产能的本土化改建。
考虑到海外车企对本地供应的要求,电池企业既需配合客户重新建厂、部署规模,又还要考虑配套供应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新的工厂周边找到合适的电池原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以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美国、欧洲等地的相关法案,对企业的原材料来源、碳排放管理能力(低碳甚至零碳)、回收元素利用比例、专利要求、质量要求等都有具体而严苛的要求。
以上这些因素对于电池企业的现金投入、资金流转、技术储备和后续运营都是不小的考验。国海证券研报表明,产能规模优势需要建立在前期高投入的基础上,而一般1GWh电池产线需要投资3-4亿元,这一数字放在海外还可能更高。
将视线转回国内,若把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和提升电池技术,则可以由企业自己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同时也能满足需求端的空缺,是双赢的方法。
储能方面,在当下新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之下,“削峰填谷”已成为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正在关注和攻关的关键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储能能力至关重要。
据中银证券预计,2023年,全球的储能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60GWh,2025年将增长至625GWh,年均复合增速为54.9%。另据浙商证券测算,2023-2025年新增储能复合增速71%,会远超过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速。
同时,当下应用较广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正是以锂电池为主要材料,我国动力电池的生产也是磷酸铁锂电池居多。因此,储能系统是国内锂电池过剩产能和庞大库存的绝佳消纳之处。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将为美国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FlexGen供应10GWh储能产品,为英国新能源投资商Gresham House长期进行7.5GWh产品的供货等。2023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占比达到了20%,而2022年这一占比是16.3%。宁德时代正加速发展储能业务。
又比如亿纬锂能,今年在湖北荆门、云南曲靖等地都投资扩产了储能工厂,总投资金额将超360亿元,总规划产能超120GWh。
亿纬锂能储能产品,图源亿纬锂能官网
不过,电池企业扎堆加速对储能项目的布局,也就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财新报道指出,由于电池产能充足甚至过剩,目前动力电池企业在储能领域面临的压力,并不会亚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其中最主要挑战之一,便是电池企业们将价格战的战火燃烧至了储能行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下探至1.25元/瓦时,环比下降9%。
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问题,由于目前储能的利用率并不高,存在“建而不用”的现象,也就抑制了自身的发展增速。据中电联统计,2022年,电源侧新能源配储设备的日均运行时长仅1.44小时,年运行525小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短期看来,价格战卷到哪,二三线电池企业的日子便不会好过。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曾公开表示,该行业无核心技术的企业靠低价竞争,存活不会久,到2024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提供商)企业会倒下”。
或许,最终二三线电池企业们还是要通过自己寻求技术上的新突破、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优质产能,来在各个应用场景中争取求生的机会。
据车百智库总结,现阶段电池技术的创新将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在锂离子电池的基础上进行材料创新,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四大材料创新;二是体系创新,比如固态、钠电、锂硫、锂空气等。此外,结构和工艺也是动力电池创新的两个可能方向。
具体来看,目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正着重于钠离子电池和磷酸锰铁锂的研发,赣锋锂业、卫蓝新能源、国轩高科等企业正在抢占半固态电池的技术高点,并预计能于今年交付半固态电池产品。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企业则专注于固态电池赛道,但大规模量产的时间点还未能确定。 以上技术均有望削弱对落后电池产能的需求,而释放优质产能。
电池企业们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这也意味着技术路线还未明朗,无法确定是否会完全利好企业,因此将持续考验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耐心和决心。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受到新能源汽车增长放缓、规划电池产能逐步释放的影响,未来电池产能也还有进一步过剩的可能。而产能过剩将引发的低价竞争,则会加速二三线电池企业的优胜劣汰。对此,厂商们正试图通过出海销售和发展储能的方法来消化,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电池相关的技术实力能否跟上。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迈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下半场。
在前半场,动力电池企业们已经完成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任务。而接下来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后半程,企业们则需要通过技术的创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来做到创造、甚至引领市场需求。只有这样,电池企业才不会被产能过剩与否的问题追着跑,而是反过来成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行业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推手。
原文标题 : 产能过剩后,动力电池赛道即将进入“大逃杀”?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17立即投票>>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